垦号(3)

垦号(3)

那一时期,另一个林姓漳州人在台北平原上也开始了含辛垦拓,他就是从白石堡莆山来的林应寅。白石堡莆山今属漳州龙海市角美镇埔美村,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林应寅在已经相当兴旺的新庄落户。

但林家的发达不是因为林应寅,而是在其儿子林平侯手上。(林平侯小注)

林平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才从老家赴台,那年只有15岁。最初他进入一个叫郑谷的米商店里当伙计,数年后有了一点积蓄,也做起米的生意,接着又与人合办盐务,腰包渐丰。道光十一年(1831年),为避漳泉械斗,林平侯举家迁往大嵙崁,即今天的大溪镇,在这一带大量购置土地,招募佃农,垦田凿圳,每年可收稻谷数万石之多,成为当时的大租户。

位于淡水与噶玛兰厅交界处的古岭由于山高林密,行走不便,受吴沙之邀,道光三年(1823年),林平侯出资在此打通了一条道路,咸丰年间又再度出资拓修。此时他的地产已经从淡水扩至噶玛兰了,并在那里设有租馆,路的开通,既便于两地垦户的往来,也使林家在噶玛兰进一步扩大田产得以实现。半山腰上那块“雄镇蛮烟”石碑,不是在林平侯时代出现的,而是过了几十年,到同治六年(1867年)时,由台湾总兵刘明灯所书。路虽然通了,但这一带却传说常有山魔驱出大雾,致使路人经过时,常不辨方向,误入歧途,于是刘明灯在一块石头上写下字,用以镇住山魔。而古岭顶隘口处有一块虎字石碑,则是刘明灯用满山遍野的芒花为笔写下的,然后命属下刻到这块巨石上,要镇的不是山魔,而是凶狠的山风。

林氏义庄在漳州龙海角美镇,它是林平侯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时,回到老家兴建的,其目的就是要对家乡的贫寒之人施赈,以温饱为主,兼赡婚丧。义庄初创时,就设立了基金,将淡水近500亩水田充为义庄的义田,年^H小说收1600石租谷,运回老家村里,供给同宗的贫苦之人,比如男的每年冬至时发给棉布3丈,女的每年立春时发给给棉花3斤,令其自纺织;娶媳妇的,给银200两,嫁女的给银10两。

咸丰三年(1853年),林氏一家又迁到族人聚居的板桥,而此时,林平侯已经去世9年,庞大的家业由他5个儿子继承。林国栋、林国仁、林国华、林国英、林国芳,按照“饮水本思源”的古训,这五兄弟依次取饮记、水记、本记、思记、源记5个家号。其中本记林国华和源记林国芳是嫡出,道光二十七年(1877年)两兄弟在板桥合力建造了“弼益馆”,成为林本源宅的基础。以后,林国华之子林维让、林维源先后在这里建造了三落旧大厝、五落新大厝和花园别墅三大部分,形成了规模浩大的板桥林庭园。由于庭园为“本记”和“源记”两家所建,故合称为“林本源宅”。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过台湾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过台湾
上一章下一章

垦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