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走近于志学(1)

前言:走近于志学(1)

作为《北京晚报》“自然与人”版的编辑,结识全国各地的作者不$淫荡,但像于志学先生这样的作者,却是唯一。

记得2002年的某一天,编辑部来了一名年轻人,说要找“自然与人”生态版的编辑,年轻人自我介绍说,他叫荣宏君,是冰雪画家于志学老师的学生。我接过话茬儿:“我们是文学作品版,主要刊登人与自然的故事。”年轻人忙说:“于志学老师是在东北长大的,他有许多人和动物的故事,是一般人不曾遇到的。”年轻人的话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们约定一起去于志学先生家走一趟。

一天傍晚,我们如约来到了于志学先生位于南城的家。听说我是《北京晚报》的编辑,特为他亲历的人与动物的故事来的,于先生立刻来了兴致,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我们完全被于先生讲述的精彩故事所吸引,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于是和于先生约好,由于先生执笔,将他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写出来,刊登在《北京晚报》上,与广大读者共享。于先生欣然应允。接下来,我们又聊了一些关于保护生态、保护野生动物的话题,当聊到可可西里的藏羚羊被盗猎者大批屠杀,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森警和巡山队员在极其艰苦、恶劣的环境下为保护藏羚羊与盗猎者进行殊死搏斗,有的甚至牺牲了生命。于先生既为盗猎者的行径气愤,又被森警和巡山队员的精神感动。他说:“我在北京也不能为森警和巡山队员们做什么,他们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工作,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我去为他们打气,为他们捐些款吧!”我们异口同声赞成于先生的提议。于是,我们决定来年走进可可西里为保护藏羚羊捐款。可是,于先生家人认为他年高体弱,很不放心,还是他的秘书卢平女士说已做好了相应药品和救护的准备,这才定下来。

2003年7月,我们跟随于志学先生走进了可可西里,开始了关注生命西部之行。乘飞机到西宁后,改乘火车去格尔木。列车穿越天山,窗外荒原上一簇簇的垫状驼绒藜和远处的皑皑雪山,使人真正感受到了青藏高原的气息。在格尔木火车站,我们受到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才嘎局长和当地武警领导献上洁白哈达的热烈欢迎。

才嘎局长很重视于先生的来访,他为此特意把在单位工作的员工和巡山队员们集合起来欢迎,还展出了他们缴获的一堆堆盗猎工具、枪支、物品和汽车。尤其是堆到库房天花板的藏羚羊皮以及野牦牛的头骨,让人触目惊心,真切体会到什么叫“藏羚羊从150万头急剧下降到不足2万头”的悲惨含意。当于先生郑重地把捐款和自己描绘藏羚羊的作品交到才嘎局长手中,才嘎局长回赠他藏羚羊雕像时,欢迎会气氛达到了**。

捐助活动结束后,于先生不顾大家的一致反对,坚持要上海拔近5000米的昆仑山,去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看看他心中的藏羚羊和大雪山。大家拗不过他,只好同意。等我们终于上了昆仑山,参观了几个保护站和看了野生藏羚羊回格尔木后,我才知道于先生是吃着药吸着氧坚持下来的,大家很佩服他的执著。

这次活动,于先生一路参观了日月山、唐蕃古道、倒淌河、青海湖、西海郡遗址、金莲川草原、塔尔寺等地。回到北京后,有关此次西部行的三篇报道,连载于《北京晚报》“自然与人”生态版上,很受读者欢迎。

作为《北京晚报》“自然与人”版的编辑,结识全国各地的作者不$淫荡,但像于志学先生这样的作者,却是唯一。

记得2002年的某一天,编辑部来了一名年轻人,说要找“自然与人”生态版的编辑,年轻人自我介绍说,他叫荣宏君,是冰雪画家于志学老师的学生。我接过话茬儿:“我们是文学作品版,主要刊登人与自然的故事。”年轻人忙说:“于志学老师是在东北长大的,他有许多人和动物的故事,是一般人不曾遇到的。”年轻人的话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们约定一起去于志学先生家走一趟。

一天傍晚,我们如约来到了于志学先生位于南城的家。听说我是《北京晚报》的编辑,特为他亲历的人与动物的故事来的,于先生立刻来了兴致,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我们完全被于先生讲述的精彩故事所吸引,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于是和于先生约好,由于先生执笔,将他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写出来,刊登在《北京晚报》上,与广大读者共享。于先生欣然应允。接下来,我们又聊了一些关于保护生态、保护野生动物的话题,当聊到可可西里的藏羚羊被盗猎者大批屠杀,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森警和巡山队员在极其艰苦、恶劣的环境下为保护藏羚羊与盗猎者进行殊死搏斗,有的甚至牺牲了生命。于先生既为盗猎者的行径气愤,又被森警和巡山队员的精神感动。他说:“我在北京也不能为森警和巡山队员们做什么,他们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工作,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我去为他们打气,为他们捐些款吧!”我们异口同声赞成于先生的提议。于是,我们决定来年走进可可西里为保护藏羚羊捐款。可是,于先生家人认为他年高体弱,很不放心,还是他的秘书卢平女士说已做好了相应药品和救护的准备,这才定下来。

2003年7月,我们跟随于志学先生走进了可可西里,开始了关注生命西部之行。乘飞机到西宁后,改乘火车去格尔木。列车穿越天山,窗外荒原上一簇簇的垫状驼绒藜和远处的皑皑雪山,使人真正感受到了青藏高原的气息。在格尔木火车站,我们受到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才嘎局长和当地武警领导献上洁白哈达的热烈欢迎。

才嘎局长很重视于先生的来访,他为此特意把在单位工作的员工和巡山队员们集合起来欢迎,还展出了他们缴获的一堆堆盗猎工具、枪支、物品和汽车。尤其是堆到库房天花板的藏羚羊皮以及野牦牛的头骨,让人触目惊心,真切体会到什么叫“藏羚羊从150万头急剧下降到不足2万头”的悲惨含意。当于先生郑重地把捐款和自己描绘藏羚羊的作品交到才嘎局长手中,才嘎局长回赠他藏羚羊雕像时,欢迎会气氛达到了**。

捐助活动结束后,于先生不顾大家的一致反对,坚持要上海拔近5000米的昆仑山,去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看看他心中的藏羚羊和大雪山。大家拗不过他,只好同意。等我们终于上了昆仑山,参观了几个保护站和看了野生藏羚羊回格尔木后,我才知道于先生是吃着药吸着氧坚持下来的,大家很佩服他的执著。

这次活动,于先生一路参观了日月山、唐蕃古道、倒淌河、青海湖、西海郡遗址、金莲川草原、塔尔寺等地。回到北京后,有关此次西部行的三篇报道,连载于《北京晚报》“自然与人”生态版上,很受读者欢迎。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大柳树的儿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柳树的儿子
上一章下一章

前言:走近于志学(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