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产业规划的六大误区(1)
第一节区域产业的重复竞争
中国的经济形态,是以外向型为主;而中国的城市竞争,却更多的是内向型竞争。这@种奇特的现象,导致区域竞争更为剧烈。在国家层面,中国国家级战略区域竞争升级。
本次出笼的十几个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与早期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存在着很大不同。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逐步确立,其时间跨度大,空间距离亦广阔。这样,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可以集中全国力量进行支持,可以进行体制创新,也容易获得“特事特办”的机会。
目前的国家战略,基本每个省都有份。有些区划,表面上是全国性的,但实际上是地方省市以国家战略的名义进行的省级区域开发。如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舟山海洋经济区等,均是安徽、江西、福建、海南、浙江等省的省级战略,只是通过一些运作上升到国家战略而已。
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犹如天女散花。几年内出台的国家战略区,比此前几十年还多几倍。如此,则每个国家战略区都难以获得独特优势。超生之后,任其自生自灭。
由于优势的集中,以及开发周期的漫长,中国前期的国家级区域规划最后都形成了区域性的经济中心,这些中心都拥有广泛的辐射能力,并且,各个中心之间,由于涵盖的地域广阔,彼此在空间上并无太大竞争。最典型的是长三角和珠三角。长三角核心区为上海和江浙部分城市,其辐射区域主要在华东;珠三角的核心区域集中在广东东南,其辐射区域主要在华南。长三角和珠三角,其核心区相隔遥远,都有各自的优势所在,其外围“势力范围”也分野分明,冲突不多。
而本次的区域规划,由于雨露均沾,最后造成的结果是,一些地方之间形成了短兵相接式的竞争。未来,这种直接的空间、地理竞争,将是恶性竞争的肇源。
在本次系列国家规划中,有两个规划非常有趣,即皖江城市带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虽然这两个国家级规划,一个被冠以承接产业转移之名,一个被冠以生态经济之名,但是,由于其地理上过于接近,而在功能与使命方面有部分重叠,必然导致安徽与江西未来的激烈竞争。特别是在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中,安徽的皖江城市带与江西东部的上饶等区域,存在最为直接的竞争关系。
而在图们江开发成为事实之后,未来大连在东北的地位将发生巨大变化。大东北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区,其力量对比也正在起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