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产业规划的六大误区(2)
在罗津港未获租用之前,我国的东北大门被朝鲜、俄罗斯所关闭,大连成为东北唯一的出海良港,亦是东北面对东亚、太平洋市场的先锋。而随着图们江开发成为事实,未来东北的经济版图必然东移,新的出海口将分流大连的很多功能。可以预见,大连与图们江未来出海口城市之间必然面临直接的竞争,而图们江的开发,将直接削弱大连的地位。
彼时,在东亚市场、西太平洋沿海的贸易方面,东北大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区之间将形成直接的竞争,而这种竞争,是此前数十年所没有的。
其他如海南岛与北部湾的竞争,湖南与江西在珠三角产业转移中的竞争,武汉与郑州在中部崛起之间的竞争,河南与@山东在黄河中下游经济区之间的竞争等,可以预见,地方的过度竞争,将是泛滥的国家级规划无法绕过的坎。
区域内部的竞争与产业安排
事实上,在很多国家级规划区内部,产业发展的协调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几乎每个城市都提出了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好几个城市提出要建设加工制造业基地。
这些城市在与武汉的总体关系上,都肯定了武汉的龙头地位,都确定了依托武汉、加快发展的思路,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具体关系定位上,也就是在武汉城市圈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8个城市却出现了高度雷同。
除黄石外,其他7个城市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要当大武汉的“米袋子”、“菜篮子”。在大武汉城市圈内需要这么多“后花园”吗?大武汉需要这么多“米袋子”、“菜篮子”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而这种产业的失调,在环渤海经济圈中更为严重。
仅以新兴产业为例,邢台宣布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重点开发太阳能产业。而保定,也宣布要成为“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要成为中国电谷,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
环渤海地区在项目安排上呈现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除了大部分省市都有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行业外,目前又在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竞争最为明显的是钢铁工业。
区域内各省市大多已形成自我循环的“都市经济圈”。区域联合的意向多于实质性行动,争当“龙头”的倾向依然存在。
在港口方面,大连、天津、青岛三港,已成三足鼎立之势,分别拥有不同的广阔的经济腹地,互相不可替代。但在由谁来扮演国际航运中心枢纽港的问题上,三地角逐激烈。在经济中心方面,北京和天津亦长期存在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