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在大家庭(2)
相比于名门的家训可以成书流传,一般人的家教,与其说是言教,不如说更重视身教。凌鸿勋说家教是中国最优良的传统,不只是教,还要靠环境的习染和父兄的榜样。凌所举的是他的父亲在自己经济极困难,已不能举炊的时候,仍然拿出仅有的钱济人之急。凌鸿勋《七十自述》页4—5。这种身教,使子女留下很深的印象,许多人都提过自己的长辈的这类作为,尤其是母亲方面。
身教和环境的陶冶不限于道德,也可以及于学问,江南的大族钱家,近代出了很多学问上有成绩的人,如钱基博、钱穆、钱伟长、钱锺书……家庭陶冶的助力,不可谓不大。钱伟长记他自小成长的文化气氛:年幼时生活虽然清苦,但每逢寒暑假,父叔回家,在琴棋书画的文化环境中,享受华夏文化的陶冶。父叔又都精于围棋,晚饭后更有一小时音乐活动,父弹琵琶吹笙,四叔(即钱穆)吹箫,六叔吹笛,八叔拉二胡,他们合奏时,祖母、母亲和弟妹都围坐欣赏。“融乐的家庭及长辈的楷模,启迪着像我这样的年青人,懂得洁身自好,刻苦自励,胸怀坦荡,积极求知,安贫正派,在进入正规学校前,就得到家庭教育的良好培养。”钱伟长《八十自述》页2—3。钱伟长是著名科学家。克绍箕裘,子承父业,中国重视家教的传统,特别容易营造出在学问或其他方面世代相传的世家大族。
中国是大家庭制,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已够复杂,又加上重视亲戚的往来,经常安排亲上加亲的婚姻,因此亲戚关系形成一张大网,纠缠交错,有如《红楼梦》的贾家。以杨步伟一家分家时人员为例:家中亲丁只有三房,共二十一人,加上父系亲戚——大姑姐长年同住的六口人,母系亲戚——曾祖母的侄子和孙子夫妇三人,祖母的弟兄夫妇和他们的孩子、童养媳共四人,姨姨的两个侄女,因此总共有三十六人。然后管家和仆人等又四十人。杨步伟《一个女人的自传》页89。这么多关系复杂的人住在一起,虽然中国建筑采用院落结构,使每一房人有自己的小天地,但所谓个人,仍不能不受到远亲近戚的影响,每个个人都成为这张大网的一条线索。
小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大家庭中,亦不可避免地受人际关系左右:同玩者多,都是亲戚,这在《童年玩伴》一文中已有提及。人多是非多,在婆媳妯娌争吵中,孩子又成为母亲面子的一大关键。王若望小时由于字写得好,信佛的祖母要他抄经,王若望的母亲与妯娌不和,就有点骄其妯娌的心理。王若望《王若望自传》页30—3*1。胡适有过,年轻守寡的母亲罚他而不想人知道,要选人静的时间,关在房中才罚,而且不许他哭出声音。孩子旁观这些争吵,自然也学会一点人生世态。有时小孩子也会参与这些婆媳妯娌之争,不过一般都参与不深,只是出于童稚之心帮母亲而已,因为他们和各堂兄弟姐妹往往同玩,而且到底是自己人,不似母亲是外姓人,遭婆婆小姑伯叔的忌恨。不过,这种自己人的优待,男孩获得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