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史》(19)
1.7地区差异
中华帝国所拥有的庞大财富、众多人口和先进技术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中国人将统治地域扩张到周边地区。这片新领域和中国本部(西藏高原和新疆沙漠以东,干旱的蒙古和干冷的东北以南)一样大,但仍然还在东亚由高山、沙漠形成的分界线之内。居住在这些地区的是属于其他蒙古人种的人口(西藏人,蒙古人,满洲人,但不包括新疆的突厥人),他们的文化和语言与中国有着根本的不同。除了少数低地,青藏高原大部分地方的海拔都很高,气候又干又冷。这些都不利于发展农业。一直以来,青藏高原经济主要依赖以游牧的方式饲养牦牛(一种体大毛长、能耐饥寒、很适合当地恶劣条件的动物)。西藏的文化主流是喇嘛教。在西藏,过半的成年男性人口是寺庙中的僧侣。西藏被划入中国版图的时间相对比较迟,大约是在18世纪清朝①统治时期。
中国人管辖新疆要早得多,大约是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时期@。这一方面是要保护从中国出发穿越新疆的贸易路线(包括著名的“丝绸之路”),另一方面是要防止游牧部落袭击边境汉人聚居地。公元9世纪之前,居住在新疆的主要是皮肤较白的印欧人。其中,部分人是游牧民,其他的是居住在稀疏的绿洲的农民。之后,这两部分人逐渐被几乎遍布中亚的突厥人取代。成为新疆地区新主人的突厥人可能来自远东地区。他们从公元10世纪开始就占据了中亚,主要从事绵羊、山羊的放牧和绿洲农业。1950年以后,汉族官员和移民占到了新疆人口的近一半,政府还在新疆建立了主要的工业部门。蒙古有典型的干草原,在大部分地区,由于太干燥,不适合发展永久性农业。但是,其降雨量却能满足牧草生长的需求,因为蒙古的牧草扎根很深,能够挨过漫长的干旱期。牧草支撑了以绵羊、山羊和杂交羊放牧为主的蒙古经济。这些动物能够抵御酷冷的冬季和干热的夏季,并且能把四散分布的干硬的牧草转化成羊肉、羊奶、羊毛和羊皮。这些不但是蒙古人的食物来源,而且为他们提供了御寒的衣物和居所(即“蒙古包”,一种以羊皮覆顶的圆顶帐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