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史》(26)

《东亚史》(26)

当然还有一条南线可以通往印度,就是从遥远的中国西南地区(同样远离中国文明中心)经缅甸抵达印度。这条线的贸易量也很小,人们使用这条线路的次数甚至比新疆路线还要少。这条线沿途要经过原始大峡谷和雨林地带,道路崎岖难行,有时上下落差甚至达到1524米左右。这是因为,从青藏高原南下的湄公河、萨尔温江、亲敦江和其他河流,将高山切成深深的峡谷,而这些两边陡峭的河谷是此线必经之地。似乎这些威慑还不够,此线所经过的雨林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林中隐藏着一大堆的热带疾病,人们对它们的恐惧远远超过了对这条贸易路线的物质需求。雨林地带还是野蛮的部落民的栖身之所,这些人以喜猎人头而臭名昭著。因此,可以理解中国人很少通过这条路线与印度进行交流和贸易。同样的原因使中国很少与越南以南的国家进行交流。对这些国家,中国人甚至在提及的时候都会有反感。此后,部分是由于12世纪蒙古的征服,出现了一个从中国西南山区向泰国迁移的移民潮。这些人主要是泰人,他们的近亲①至今仍然居住在滇西。缅甸人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可能也是在许多世纪前从中国西南和西藏边陲迁移到缅甸。但是,中国和缅甸、泰国的交流一直都很少。到了19世纪,主要来自东南沿海人口过剩的广东省的中国移民,大量涌入东南亚的大陆和岛屿。这些移民早先是作为劳工迁入的,后来许多移民逐渐变成了企业家。

至少在宋朝,中国和东南亚就有了贸易往来,贸易商在菲律宾马尼拉、爪哇、马来亚港口、今天的越南南部和暹罗(泰国)都建立了小型商站。到19世纪末,东南亚地区锡矿业和种植园经济(主要是橡胶)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中国移民。到2000年,大约有3000万华人生活在东南亚,新加坡发展成几乎完全由华@商管理的庞大的转口贸易中心,许多人在这一轮的经济扩张中得以发家致富。

1.10农业文明

在东亚(除了日本)的农业系统和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水稻和其他谷类植物。谷类植物(特别是高产的水稻)每平方千米所生产的粮食,远远多于以家畜放牧或圈养为基础的农业系统。由于人口密度很高,几乎所有可耕地都被用来生产谷物。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东亚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东亚史
上一章下一章

《东亚史》(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