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与历史探源(2)

地理位置与历史探源(2)

而在大塔栏楯上,两篇分属于公元93年和131年的铭文中,把大塔称为“卡卡那达”(Kakanada),另有一些铭文中则称它为“卡卡那耶”(Kakanaya)或“卡卡那瓦”(Kakanava),这三者其实是同一个词语,英国学者佛列特(Fleet)认为这一长串的拟声词是暗指“乌鸦的吵闹声”,可能是比喻在山丘顶净住的比丘、比丘尼们的诵经声。

到了泰勒将军发现大塔时,它得到了另一个奇怪的名字——婆媳之丘(Sasbabu-ka-bhita),不过,现在却没有任何当地的村民可以为我们解释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至于“桑奇”这个名字,没有人知道它是何时及如何成为这座塔寺园区的称号,所有的经典和铭文中也都不曾出现它的记载。根据“印度考古之父”亚历山大-康宁汉(AlexanderCunningham)的说法,桑奇这个名字源自于阿育王石柱敕文中所写的“桑提”(Santi,意为息灾、平和、寂灭),可惜他无法提出更有力的证据。

除了名不见经传外,佛陀游化的双足也从来不曾踏上这儿的土地,在他弘法的生命中,也没有任何重大事件发生于此,甚至佛教是在何时从恒河平原传到桑奇,都还是未定之议,那么,桑奇究竟为何会成为中印度最壮大兴盛的佛教中心?桑奇山丘上的第一座塔,又是在何时出现的呢?

考古线索

要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简单,即使到了现代,有关桑奇的历史资料仍少得可怜。赴印度取经的中国僧人法显和玄奘都没有在著作中提到“桑奇”,不过我们推测,玄奘或许曾来到附近。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曾提到一个“摩腊婆国”,据康宁汉、佛列特等人考证,应该就是当今乌遮因(Ujjain)、毕尔沙(Bhilsa)一带。在玄奘笔下,这个国家“土地膏腴,稼穑殷盛,草木荣茂,花果繁实,特宜宿麦,多食饼麸。人性善顺,大抵聪敏,言辞雅亮,学艺优深”。他还提到在当时有两个国家特别重视学术,即西南的摩腊婆国与东北的摩揭陀国,玄奘将摩腊婆与佛教发源圣地摩揭陀国相提并论,可见对这个地方相当看重。在宗教取向上,这个国家“邪正杂信,伽蓝数百所,僧徒两万余人,学习小乘正量部法(色色小说。天祠数百,异道实众,多是涂灰之侣也”。他还说这里曾经出了一位崇信三宝的贤王,一生都“貌无瞋色,手不害生”,他在王宫旁建了一座精舍供奉七佛世尊像,每年都开设无遮大会,召集僧侣广为供养,代代相传未曾间断。看来这里如果真是瑰丽的桑奇大塔诞生之处,倒也不令人意外。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印度朝圣之旅·桑奇佛塔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印度朝圣之旅·桑奇佛塔
上一章下一章

地理位置与历史探源(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