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与历史探源(3)

地理位置与历史探源(3)

目前在考古上仅有的线索,是大塔南门外的一根阿育王石柱,以及马歇尔在大塔核心挖到的一座小砖塔。这根石柱是以质地细密的白砂岩雕制而成,柱身浑圆,柱面高度抛光,顶上冠着比例均匀完美的四狮柱头,柱身上还铭刻着阿育王的法敕,显示这是阿育王时期的杰作,遗憾的是,它在康宁汉前来调查时已经断裂倒塌了!

康宁汉仔细测量过这支石柱的破片以及断落在草丛间的四狮柱头,发现它若完好矗立,必定有9.75米高,石柱的中段被凿出了一排横越柱身的孔洞,证明在柱子倒塌后,人们曾企图将石柱切割成一段一段,以便他们拿来作榨甘蔗的糖磨,可是在他们切割到一半的时候,柱身却从头到尾纵裂开来,再也无法使用了,人们只好将石柱破片散弃在原处,空手而返。幸好如此,这支饱受蹂躏的石柱才能勉强保存了它的残骸,否则后世的人们可能连最后的蛛丝马迹都要失去了。

为了确定小砖塔的年代,马歇尔曾小心地将石柱外围挖开,结果发现石柱和砖塔的地基深度相同,因而推证砖塔和石柱属于同一时期,这也说明了桑奇的发迹应是始于阿育王。阿育王不仅是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帝王,而且在位时,也以实际行动推行了许多护持佛教的重大政策与措施。

在阿育王的护佛行动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打开佛灭后由八个国家建造的八座佛塔,取出其中的佛陀舍利,集中起来重新分为84000份,再安奉于全国各交通要道上建立的84000座塔中,供来往行人礼拜。

根据推测,桑奇最原始的小砖塔,正是那84000座塔的其中一座。当初之所以会选择桑奇作为佛塔圣地,应该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考虑,那就是前述地理位置所呈现的交通之便。

“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刹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道化。”在《长阿含•(色色小说;游行经》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因此可以确信佛塔林立之处,必定是重要的人车汇流衢道。

各王朝的狂热扩建

在阿育王之后的巽加王朝(Shunga)时期,由于民间富商的发心捐献,桑奇二塔、三塔及二塔石栏楯被建了起来;接着,阿育王的小砖塔被扩建为一座壮丽雄伟的双层大塔,并且增建了三道栏楯——一道小栏楯在塔顶围住象征尊贵的伞盖,二道大栏楯分别位于地面和塔的腰部,栏楯和塔身之间铺上碎石子,并在南方搭起一道双边的阶梯,形成上下两层绕行步道,供信众们巡礼大塔。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印度朝圣之旅·桑奇佛塔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印度朝圣之旅·桑奇佛塔
上一章下一章

地理位置与历史探源(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