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佛教的亘古见证(1)

佛塔:佛教的亘古见证(1)

Chapter3(色色小说

佛塔:佛教的亘古见证

“造塔监工捧着一个装了水的金钵,他另外拿着水,并将之倒入金钵中。”

“水面上升起了一个大水泡,如同水晶体的半球形,国王说:‘我就要建造这样的塔。’”

——《大史》第30章

公元前3世纪,虔信佛教的阿育王首先在桑奇建立了一座小砖塔,之后各王朝陆续扩建的雄伟大塔,则见证了佛教在历史上的兴盛蓬勃;大塔上丰富的雕刻,记录着佛陀的生平传说及奇幻的本生故事;而桑奇二塔和三塔中出土的舍利,更确定了佛陀及圣弟子的真实存在,整片桑奇,其实就是佛教在印度将近十五个世纪的生命日记。

这座古印度遗留下来的古老佛塔,不同于中国式的层层宝塔和东南亚的高耸尖塔,印度遗留下来的古老佛塔,总是一个朴素饱满的圆冢,仿佛一颗浑圆的蛋,一半嵌在地下,一半浮在地面,正准备破土而出、展开新生。

西方学者因此以“圣胎思想”来欣赏桑奇大佛塔。他们认为浑圆的大塔展现了佛教的宇宙观:四方的大门象征圣地与俗世的出入口,圆润的土冢如同饱满的蛋(anda),也是宇宙世界的象征,深藏于塔心的舍利如同蛋黄,是一切生命力的来源;而塔顶层层向上的伞盖,则是由微小种子(舍利)发芽生长,直达苍穹的一棵圣树。

这样的哲学思索当然是后人的大胆诠释,原始佛典中并无类似的说法。事实上,“塔”在印度是一种相当古老的建筑模式,在那古老的时代里,塔和“生命之卵”完全没有关系,相反的,它代表着生命的止息与消散,因为塔正是人类的最后归宿——丧葬之墓。

不知从何时开始,印度人将土葬与火葬的精神和形式做了完美的结合。人们将遗体付予烈火,炽烧后的骨灰余烬,若是属于一般人,就回归尘土;但若属于重要的宗教领袖或精神导师,就会被收集起来,以土葬的方式埋藏在墓冢之中,供人膜拜纪念,而这样的墓冢,就被称为“塔”(Stupa)。不论是梵文的窣堵波(Stupa),还是巴利文的塔婆、浮图(Thupo),指的都是早期印度人为圣者建造的圆冢。而康宁汉在1853年出版的《毕尔沙塔群》,则使用了“Tope”一词,这个词源于中亚的阿富汗,当地人习惯以此来称呼考古学家在那儿发现的石造圆冢,这不但表示远古的中亚游牧民族与印度雅利安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更说明了最早的塔不过就是一个黄土堆积成的小丘罢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印度朝圣之旅·桑奇佛塔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印度朝圣之旅·桑奇佛塔
上一章下一章

佛塔:佛教的亘古见证(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