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第一百二十八章

第一百二十八章

赵匡胤仔细观察了蚂蚁,骇然的发现,蚂蚁的身上居然长着两对翅膀。他的心头开始发麻,要是他首先遇到的是这种蚂蚁,估计他今天就凶多吉少了。顺着沙虫的尸体往前看,一条长长的蚂蚁组成的黑带一直伸向远方。空中还有密密麻麻的黑蚂蚁在往沙虫的方向飞过来,他又看到地上的蚂蚁都是带着大块食物的,而空中的蚂蚁都是空着手的。

他心中苦笑着,今天算是见到世面了。不但见到了三十多米长的沙虫,还见到了拇指大的会飞的蚂蚁。看来这片沙漠中肯定有什么奇怪的东西,才造成了这些东西的变异。现在看到的两种都是昆虫,就只不知道有没有动物变异。

赵匡胤隐去了身上的气息,同时还隐去了身体。他要到蚂蚁的巢穴中查看一下,说不定能够找到对他有用的东西。

他在空中飞行了二里多路才看到蚂蚁的洞穴,那是一栋很宏伟的沙塔,沙塔上有数百个大小不一的洞穴,每一个洞穴都有很多蚂蚁在进进出出。搬运食物的蚂蚁排成长队整齐的从专门的洞穴中进入,步骤非常的整齐,仿佛是经过了无数次的训练似的。

看着地上和空中忙碌的蚂蚁,赵匡胤兴起了捉弄之心,他伸出手指,弹出一道劲气,把空中的一个蚂蚁弹落在地上。那只掉落在地上的蚂蚁拍打着翅膀重新飞到了空中,可是他没有跟随之前的队伍,而是飞回了洞穴内部。

一分钟之后,突然冲洞穴内飞出大量的黑色蚂蚁,这种蚂蚁跟搬运东西的蚂蚁有这很大的不同。它们的个头更大,两颗镰刀似的牙齿,在阳光下散发出黝黑的光芒。就像是一个战士。

赵匡胤知道这是兵蚁,就在赵匡胤还要看热闹的时候。之前被他弹到地上的那只蚂蚁,居然直接朝着赵匡胤飞来,他身后就是那些兵蚁。

看到这一幕,赵匡胤顿时大惊失色,他没想到蚂蚁居然能够找到已经隐身和隐藏气息的他。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跑,他知道自己发出的火球能够杀死那些蚂蚁,可是蚂蚁的数量太多了。

他朝着西方飞去,可是他身后的蚂蚁速度一点也不比他慢。无奈之下,他只好加快了速度,可是蚂蚁的速度也不慢,就这么一直跟在他的身后。

这些蚂蚁非常执着,追了他五六十里路,还没有放弃。找理由一边跑一边纳闷,自己已经收敛气息,隐藏了身体,可是这些蚂蚁怎么能够直接找到他的呢?他想了很久才想起原来是自己身上的气味。那些蚂蚁之前之所以没有攻击他,是因为他没有招惹那些蚂蚁,可是他一时兴起,居然捉弄一只蚂蚁。没想到那只蚂蚁当即juice回去搬救兵。

他用神识查看了一下,身后最少跟着数万只蚂蚁。他不是没想过,藏进沙子里,可是他也不知道这个蚂蚁王国到底有多大。一旦他真的躲进了沙子,说不定正好送货上门,那个时候可就走投无路了。

飞行消耗的元气可是非常大的,他不时地拿出补充元气的丹药塞进嘴里,用于补充巨大的消耗。如果不是这样,他早就被蚂蚁追上了。

可是丹药已经快要消耗完了,要是再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他恐怕就会成为蚂蚁的食物。他不时的发出几个火球阻挡一下后面的蚂蚁,不少蚂蚁都被火球烧掉了翅膀,掉到了地上,烧死的也有很多。

可是这点损失对于身后的蚂蚁群来说简直就算不上什么。..他的丹药已经用完了,体内的元气正在急剧地减少。

就在他焦急万分的时候,他的神识已经发现前面五里处有一块绿洲。既然有绿洲就好办了,他把最后的元气用来加速。五里路很快就过去了。这个绿洲不大,只有一平方公里左右,除了一些动物之外,一个人都没有。看来是这个绿洲太小,根本就不适合人在这里生活。

绿洲的中间就是一个小湖泊,他一头冲进了湖水中之后,就躲在绿洲的下面再也不敢露头,只是用神识查看上面的动静。

那些蚂蚁在湖泊的上空盘旋了很久,就像是一片漆黑的云彩。他不敢闭目打坐,他深怕这些变异了的蚂蚁会到水中来找自己。因为他不敢保证,这些蚂蚁怕水。最终他的担忧变成了多余,盘旋了十几分钟的蚂蚁,在水面上转悠一会之后,飞回去了。

赵匡胤终于松了一口起,他没有浮出水面,而是就坐在湖底打坐恢复体力。隐隐的他发觉自己有突破的迹象,看来这种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更加能够激发人的潜力。

未几,宋真宗又开始大肆求神拜佛,封王曾为灵观使。王曾不干,转而推荐王钦若。丞相王旦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他更加为自己跟王钦若同流合污感到羞愧。因此他以年老体弱的借口,坚决要辞去丞相。可是宋真宗就是不同意,反而加封他为太尉侍中。

可是王旦实在是不行了,心中的愧疚加上年老体衰,他已经真的不适合再做丞相了。宋真宗见王旦真的是不行了,才同意了他的辞呈。王旦向宋真宗推荐寇准、李迪和王曾接他的班。

寇准和李迪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下面我来把李迪的生平叙述一下:

王曾(9781038),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卒于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状元。王曾少年孤苦,善为文辞,曾咏梅花诗:“未须料理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又言:“平生志不在温饱。”咸平中(998—1003)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中状元后,王曾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不久,奉诏入京,召试学士院,为著作郎,值史馆。景德初(1004),知制诰,真宗大建玉清昭应宫,王曾力陈五害以劝谏,真宗命王曾判大理寺,迁翰林学士,知审刑院,对其甚为敬重。

祖上世居泉州王厝埕,为王审邽之裔孙,八岁而孤,叔父王宗元收养了他,后随父兄迁居于山东省青州县益都,少力学,他眉目如画,一表人才,为人端厚,进止有礼,闲时平居,寡言少语,拜同里张震为师。他才思敏捷,擅长诗文,研习文史。他在《有教无类赋》解元试一诗写道:神龙异慕,犹嗜欲之可求;纤草何知,尚薰酋而相假。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乡试,会试、廷试皆第一,连夺三元,成为北宋第27名状元。科举制度推行1300多年中,联捷三元者仅见17人,王曾占有一席之地,值得泉州人骄傲和自豪。金殿传胪后,王曾被授予监丞,便向叔父王宗元报喜。他信中写道:“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泉州王审圭积德,大人不必过喜。”后以监丞升山东济宁州通判;因政绩突出而得到皇上的赏识,被擢为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判官。

当时,宋朝与辽和议,派遣特使聘问,国书上称辽为北朝,宋自称南朝。询问王曾可否?

王曾通晓司礼,毫无迟疑地说:“称他们国号就足够了,受到皇上的赞许,维护了宋国的尊严。宋真宗曾经几次召王曾问事,王曾的提出的每一个建议,都颇有见地,受到朝臣们较高的评价和敬重。宋朝景泰年间,王曾升为右正言,奉诏负责制诰,起草诏令,同时兼任史馆修撰。累迁至尚书主客郎中,知审官院使,通使银台司、右谏议大夫等职。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正月,升任参知政事即副相。当时,真宗在王钦若、丁谓的怂恿下,恣意封禅,制造天书。王曾力谏“封禅之举劳民伤财,但未被采纳。翌年,王曾因与贺皇后为家住宅之事发生争执,被免去参知政事即副相之职。真宗病重后,王曾主张由皇后听政。这时,奸相王钦若结党营私,排斥异已,王曾被视为眼中钉,被除为礼部侍郎。天禧元年(1017)王钦若、丁谓不时奏罢王曾,让他出知应天府。不久,王曾调往天雄军,旋即复任吏部侍郎、参知政事。仁宗即位后,章献刘太后听政,宋乾兴元年(1022)七月拜王曾为宰相,朝廷倚以为重,王钦若、丁谓终于败在王曾的手下。

位居参知政事的王曾办事果敢,为人端厚,正直大臣都很信赖他。刘太后见状,遂擢王曾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会灵观使。不久,兼户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玉照应官使。但后因几件事不肯与刘太后通融,惹得刘太后很不高兴。当初是他坚持刘太后只能摄政,不能专权,刘太后因此对王曾极为不满。宋天圣七年(1029)六月宋真宗兴建的玉清昭应宫,因遭雷击起火,被化为灰烬。刘太后借故罢了王曾的相职,让他出任青州知州,天雄军、河南府地方官,颇有政绩,百姓为他画像立祠。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寿终正寝,仁宗亲政,王曾才被召回朝廷任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判河南府。景祐二年(1035)王曾再次拜相,任命他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枢密使。封为沂国公。其时王曾为相,进退人士都不让外人知道。

名相范仲淹对王曾说:“公开地任用贤人名士是宰相的职责,您德高望重,惟缺这一点。”

王曾答道:“作为执政大臣,把恩赏全揽到自己身上,那怨恨归谁呢?”

范仲淹叹服,时人称他为贤相。后因与专权的宰相吕夷之间屡起纷争,宋景祐四年四月两人同时被罢相。其后。王曾又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任郓州通判。宝元元年(1038)十一月王曾去世,时年六十一岁,赐谥号为文正”。

宋仁宗还亲自为书写碑文,称为旌贤之碑;其安葬之地晋江廿九都太和山之乡称为“旌贤乡(一说“清蒙”取其“旌贤”的谐音)。其妻李氏是名相李沅的女儿。王曾无子,其弟王皋之子王绎,出继王曾为嗣。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先贤,清乾隆间,在泉州府城隍庙之左建五贤祠,合祀宋郡韩国华、子魏国公韩琦,赠仆射王易子沂国公曾,朱文公熹。

王曾(后封为沂国公)中了状元后,回到家乡青州去。府官听说王曾回家,就命令老百姓吹奏着乐器到城外迎接。王曾听到这个消息,就换了衣服,骑了小驴子从别的城门进城。很快就来拜见府官,府官吃惊地说:“听说您来,已派人出城迎候,守门官还没来报告,您怎么就到这里了?”王曾回答说:“我侥幸得了个状元,怎么敢惊动大人和父老前来欢迎?您这样做是增加我的过失,所以,我改换姓名,瞒过欢迎的人群和守门官直接来拜见您。”府官不由赞叹地说:您称得上是个真正的状元公啊!”

虽然王旦向宋真宗推荐了寇准、李迪和王曾,可是宋真宗根本就没有依照王旦说的,而是直接封王钦若为相。王钦若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大笑三声说:“为了王子明,迟我十年做相。”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宋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宋史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八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