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瑟手枪的使用
驳壳枪到底是谁发明的一直有争议。这主要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战结束后,驻扎毛瑟工厂的美军指挥官,不知到为什么下令一把火把毛瑟厂的记录给烧了。从此,全世界的毛瑟步枪、毛瑟手枪,都没了出生证明,大家只是猜测,毛瑟手枪可能是工厂里三个叫费德勒的兄弟发明的。
驳壳枪是中国革命战争题材影片里最常见的道具,一般人对他都不陌生。但人们很容易忽视它的枪套。驳壳枪的枪套通常是个木头盒子,这个盒子除了装枪还有其他的用处。它可以安在枪把上成为一个枪托,以提高射击精度。
1932年,毛瑟公司又推出了一种很像冲锋枪全自动毛瑟手枪,这种枪和半自动手枪有什么差别呢?
从武器的发展规律来看,自动化是发展的大趋势。在二十世纪的头几十年,轻武器的射程和精度都没有太大的进步,惟有火力一直在加强。从手动装填到自动装填,从半自动射击到全自动射击,当年的毛瑟自动手枪正好适应了这个潮流。可以说毛瑟自动手枪是一把开风气之先,颇具前瞻性的手枪。
尽管毛瑟手枪在枪史上的地位显赫,但它的价格过于昂贵,每把在当时就要25美元,而同时期其他的手枪价格不过才几美元。所以,毛瑟手枪很少作为军队的正式装备在战场上使用。英国人称它为“扫帚把”、德国人叫它“牛蹄子”,似乎都不登大雅之堂。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对毛瑟手枪有强烈的好感,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在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里,有一份文件是1912年9月,陆军部与德国礼和洋行签订的购枪合同,这份合同证明在民国元年就出现了自来得手枪一词,也证明毛瑟手枪价格不菲。
旧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可是世界上一共生产了150万支毛瑟手枪,其中有三分之一都卖到了中国。毛瑟手枪为什么会在中国风行呢?
从毛瑟手枪1896年诞生到1939年停产,中国一直处于战乱和动荡之中。长期的内战使各派力量都把自己百分之八十的财政收入用于战争开支。而在20世纪20年代,各国列强对中国实行重型武器禁运,禁运的项目有机枪、步枪,但不包括手枪。带有木盒托的毛瑟手枪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当步枪用,自然惹的中国人喜爱。事实上,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大批订单,毛瑟公司早就倒闭了。
从战争的角度来说,中国大量使用毛瑟自动手枪也不是偶然的。对于中**队来说,重火力一向不足,像欧洲那种完全拼火力的大规模的阵地战在中国较少发生,相反,却发生了大量的机动作战,因此,中**队对于近战火力的需求就比其他强国大得多。
毛瑟自动手枪150米的射程,每分钟40----120发的战斗射速,10----20发的装弹量,正好弥补了老式步枪和机枪火力之间的空缺。本来这个火力空缺应该由冲锋枪来填补,但是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薄弱,无法提供大量的冲锋枪和弹药给部队。中**队大量装备冲锋枪是在二战以后,美国库存了大量的冲锋枪了,才开始援助中国国民党军队。
由于这样的历史事实,我们就不难理解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军事装备极为落后的中国,盒子炮的威力是如何的不可小视。
在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里我们看到后来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部主任的余秋里将军的一段回忆,这段回忆说的是:长征途中当六军团从毕节往西南行动的时候,已升任十八团政委的余秋里奉命进攻章坝村附近一个国民党部队的阵地。他派了一个排从侧翼进攻。这个排一去不复返。他又命令发动正面进攻。
他说:“我听到那么多轻机枪的扫射声,大吃一惊。后来我意识到,这种被我当成轻机枪的武器其实是驳壳枪――一种二十响连发手枪。”
在余秋里的红军生涯中,他从来没下过不成功则成仁一类的死命令。“但是,那天我下了这样的命令。”他说。敌人几乎摧毁了他的指挥所。他甚至把炊事员都动员起来参加战斗了。十点钟,一粒驳壳枪子弹穿进了他的左臂,打断了的左臂垂在身边,露出了骨头和筋腱。
战头进行的非常惨烈。最后,阵地攻下来了。于秋里看到了驳壳枪,他说:“我们从来没见过那种东西,真是艺术品,尖端技术。我们缴获了八支这种枪。”
毛瑟手枪即使用今天的观点来看,仍是作战性能最好的手枪。所以它在战争中,受到从士兵到将军乃至元帅的普遍青睐。在当时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军缴获的毛瑟手枪要逐级上交,以供首长或警卫人员使用的。**曾风趣地说,"我们走到哪里,老百姓一看都知道,因为我们背‘盒子炮‘的多"。
在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单独展示着一支驳壳枪,这是1944年聂荣臻司令员奖励给河北曲阳县民兵英雄李殿冰的。
1941年日军对冀中大扫荡,1200多名日伪军进犯李殿冰的家乡——尖角地村。李殿冰的民兵小组先在东边打几枪,然后再跑到西边打几枪,与敌人捉迷藏,敌人晕头转向,伤亡30余人,民兵无一损伤。战后他总结说:“我们就像麻雀一样啄一口就飞,打了个麻雀战”。从此,“麻雀战”这个词儿传遍抗日根据地。
毛瑟手枪在中国被应于各种战斗,正是因为大量的使用,中国人创造了独一无二的驳壳枪使用技术。普通手枪最常见的单臂瞄准射击方法对毛瑟手枪来说不合适,因为毛瑟手枪是向上抛出弹壳,搞不好会打到自己。
有经验的射手对付50米内的目标都是斜向出枪。由于毛瑟手枪枪管细长,射手用眼睛的余光略瞄准就可以打中目标。当然,这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培养出枪感才行。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毛瑟手枪逐渐在军队中消失了,这倒并不是由于它性能不佳,而是因为整个手枪家族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小。
美**事机构所积累的战伤档案表明,在战场上有手枪所造成的枪伤微乎其微,由此对手枪的战术使用价值打了一个大问号。俄国人早就得出结论:在短兵相接时,部队手中的武器不应该是手枪而应该是威力更大的冲锋枪。
随着冲锋枪的普及,毛瑟手枪的光芒日渐黯淡,以至最后彻底隐身在博物馆里。但在中国,毛瑟手枪,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叫盒子炮或驳壳枪,却不仅仅是一把枪,它还代表着一种文化情结。
从北伐、长征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驳壳枪几乎见证了现代中国革命的全部历程,无数真实的或虚构的人物,就是用驳壳枪缔造和保卫着红色江山。如果说左轮手枪书写的是美国牛仔的传奇,那么,驳壳枪上映射的则是中国人民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
武器的有效射程要满足两个条件,通俗的说,一要打的中,二要对目标达成理想的毁伤效果。对于手枪来说,主要是第一条不好满足。因毛瑟手枪子弹的高初速,长枪管,使得其有效射程较其它手枪大,达70米。如果将木制枪盒结合在枪尾作为枪托抵肩射击,有效射程可达150米。但这都只是对一般的射手而言的,对于未经训练的人和优秀的射手而言,其有效射程就因人而易了。
旧中国,许多武装人员将毛瑟手枪的有效射程发挥到极至。据有的资料载,当年东北的胡子(土匪)能够在二百步开外用毛瑟手枪打中高梁杆。为抗日而英勇牺牲在东北土地上的抗联主要领导人杨靖宇将军,在被敌包围后,孤身一人,手持毛瑟手枪与敌对射,使数百想活捉杨将军的猖狂之敌迟迟不敢靠前,最后只好在远距离上将其射杀。因在敌伪中,早就传说杨将军能够在二百步距离上用毛瑟手枪左右开弓打落苹果。象这种例子在革命战争年代还可举出很多。
因毛瑟手枪枪管长,瞄准基线长,许多优秀的射手根本不用缺口和准星,平原游击队电影中的李向阳右手的一支毛瑟手枪就被锉去准星,方便拔枪,射击只是根据手感概略瞄准,便能打落空中的飞鸟、抛掷的铜钱,这些早已不是夸大的传说了。中原大战中冯军失败,冯军的一个营在营长刘树森的带领下向黄河北撤退,因兵单势薄,两次遇到叛军拦路,意图缴刘营的械,刘一边与之周旋,一边用盒子枪甩手打下空中飞鸟,两枪两中,吓退两股叛军。抗战刚刚胜利时,国共美三方军调小组到新四军第五师驻地调停内战,曾流传着小组中的美军代表和师长**赛枪的故事。其时,美军代表用卡宾枪射击空中用降落伞飘落的小型靶标,而**则用毛瑟手枪射击向空中抛掷的砖头瓦块,枪枪命中,令在场各方人员惊叹不已。
前几年有部电影《飞虎队》,片中的毛瑟手枪有很突出的表现,可惜好看是很好看,但使用则并不恰当,其一是片中的毛瑟手枪动辄连发,且实施长点射,就不是完全合适。因为毛瑟手枪是冲锋手枪,不是微型冲锋枪,和后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主要是作为手枪设计的,只有在需要时,比如近距离的遭遇战、伏击战等场合才实施连发射击。其二是持枪的姿势不对。受后坐力的作用,手枪射击时,枪管有一个向上的跳动,毛瑟手枪也不例外,如果按射击教范的动作,即将枪身直立,缺口准星水平朝上,则实施连发射击时,除第一发弹外,其余都将越来越高地射到天上,这也正是外国人不愿意使用毛瑟手枪,特别是不愿意用其进行连发射击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发明了一种冲锋手枪射击技术,用以控制全自动射击时枪口上跳问题,方法简单得很:使用毛瑟手枪进行连发射击时,是将枪身翻转90度,将枪身平放,这样连发射击的枪弹,就会借着枪管沿枪身轴线的上跳,很自然地成一个扇面横扫出去,结果在水平面内形成了散布射,这要比枪口上跳好得多。就是这么个易如反掌的办法,西方竟无一人想到!这是国人创造的一个奇迹,无怪那些老外们惊呼:这么一个伤透了脑筋也没有解决的难题,被中国人轻轻地动了一下手腕,就解决了。
可以坦率地说,毛瑟手枪只有在中国被这么广泛地应用,也只有中国人对这支轻型单手武器取得了真正丰富的实战经验。
外国评论家说,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人如果能弄到一支毛瑟手枪,简直“如鱼得水”(英国有一类似成语:likeaducktowater,如鸭得水)。
周恩来的卫士可以在50米外打中悬挂在树木中的绣花针,后来他担任了中国的公安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