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国共合作(一)
(在这里集中回答部分网友的几个问题。
有网友提出主角多个章节潜水不见踪迹,这里有几个原因:
一是本文是全景式描写抗日战争的作品,设想国共提前实现合作,共御外侮,并借助苏、美等反法西斯大国之力,赢得更好的抗日环境。中**队使用的武器,不会超过上世纪30、40年代的装备水平,实际上是探讨上世纪30年代初中国历史的另一走向,不可能过分YY。当然由于主角穿越,会有一些新式武器,但主要以轻兵器为主,因为以当时中国的虚弱国力,是无法与大工业化的日本抗衡的。因此,本文的背景有着严格的历史限制,现在网上许多抗日战争的穿越小说都是中国横扫天下,亡日屠德不说,还打垮了苏联,迫使斯大林签订城下之盟,中苏两国以叶尼塞河为界,回到尼布楚条约以前的水平。这样当然很好,但前提是主角穿越回去,要不提前几十年,一番经营连航空母舰也弄出来了;或者是整支现代化的军队和整个军火仓库、整座工业城市震回去,喷气式飞机、导弹满天飞,那样当然可以使中国做到笑傲寰球。而本文基本是依据当时的历史环境进行的兵棋推演,可能使网友不爽,这也是本文点击率不高的原因吧!但本人保证自己是进行了严肃的历史思考的,不会随便忽悠。
二是主角之一蒋先云只是地方大员,不能参加中央决策,他只能创造条件,使红军提早结束肃反扩大化并发展壮大,也避免了长征,使红军能够以30个野战师以上的强大实力投入抗日战争,从而推演中国人民解放军以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的兵力和装备水平与日军较量的情形。主角蒋先云不可能自己直接去指挥红军,否则时空管理局定要出面干涉;而叶挺作为**称赞的“人民军队的第一任总司令”,却是有这个资格和可能的,但他作为宏观上的战略统帅,也没必要直接干预具体的小型战斗,所以战斗场面出场的机会也不会多。但蒋先云作为“黄埔首杰”,指挥国民革命军与日军作战倒没有问题,但本文还没有进展到这一步,所以主角出场的机会并不多,多是幕后策划,前台产生效果。
三是本文倡导国共合作,凝聚起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与日军殊死奋战,重点塑造一批国共双方的抗日英雄群像,以不忘历史,唤起台海两岸共同的集体记忆,为中华民族的最终融合统一贡献个人绵薄之力。主角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笔墨不会很多,主要是大背景下的叙述。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本文涉及到的中国**方面的统帅和将领,以建国前已经牺牲的为主,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否则即使是在异时空,也难逃时空管理局的罗网。
特此说明,望各位大大不吝指教。)
叶挺和蒋先云的精心谋划,终于开始开花结果。
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对中国最有利的,就是挑起苏联和日本的冲突,使苏联感到远东巨大的压力,从而寄望于中国这个泥潭陷住日本。挑起冲突的地点,自然是边境纠纷紧张的地段。张鼓峰和图们江就是最好的选择。历史上的1938年,苏日双方就是在此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冲突,可以说是一个火药桶,一点就着。
不过,这一“卞庄刺虎”之计,还有许多关键细节需要考虑。
一是要有与张鼓峰边境附近的义勇军联系的渠道。幸好东北军情报专家黎天才在东北有现成的情报网,从而与吉林东部边境的王德林救**取得了联系(王部有大功率电台,历史上王德林率部退入苏联时仍保持了与黎天才的联系)。
二是要有威力巨大的便携式武器。因为苏军和日军均拥有大威力武器,如爆发冲突必会使用。相反,如果只是让义勇军穿上日本军服用轻兵器去小打小闹的,很容易被识穿,且苏日双方各自怀疑之下也难大打出手。这样的武器,只能是火箭筒。蒋先云将火箭筒原理告诉了叶挺,叶挺转卖给瑞典的博福斯公司,不到半年就试制出样品(参见本文第24章:军事工业)。
火箭筒在战场上的出现,曾经引起了一场革命,使得位于狭长堑壕内的单个步兵一下子达到了近乎与庞大的坦克势均力敌的地位。不仅如此,它也是当代抛射武器的先躯,就其简单性、有效性和低成本这几方面来说,它和现在正在服役的很多武器相比仍然毫不逊色,唯一的缺点是射程太近。
火箭筒的原理是空心装药技术。空心装药技术源于1888年美国人门罗在炸药试验中发现的聚能效应(通常称为“门罗效应”)。门罗发现:有锥形空心药柱的炸坑要比同样外形的实心药柱的炸坑深得多,这就是聚能效应,就是破甲最基本的原理。实验时,将一锥形桶内表面粘上炸药,然后大头朝下放到一块约10厘米厚的钢板上面,用电*引爆,跑过去一看钢板被击穿,拿开钢板地上还有个洞,拿个棍子去探探约有1米深。这是因为:平常炸药爆炸,能量是向四面八方释放的;而这种锥形装药方法使爆炸的能量向一个方向集中,整个实验过程并没有使用到弹头,击穿钢板完全是靠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的聚能流。
这就是“门罗效应”的最基本的原理,但是人们对这样的效果是不满意的,1930年,瑞士人伍德进一步改进了门罗的实验,把金属做的漏斗形药型罩加在炸药的圆锥上,这样,爆炸后,炸药的能量就作用在这个空心漏斗药罩上了,制作药罩的金属迅速被使熔化合拢,被炸药的能量‘压’成了“三高”金属喷流。这“三高”是高速、高温、高压。这股射流的头部(最快)速度可达7000-10000米每秒,温度可达1100度,高压就更不用说了,再加上金属本身,普通的装甲遇到这“三高”的冲击,顿时就象高压水枪下的稀泥,什么势如破竹、飞流直下、门户洞开等等形容词简直就是为它们准备的。更可怕的是,破甲后,金属射流并不会就地“休息”,它继续高速前进,再加上破甲后的喷溅作用,接下来就是破坏装甲目标内的设备,杀伤乘员。要是碰上炮弹或油箱,就是油箱起火,弹药诱爆,产生“二次杀伤效应。”(所以景洋向日本旗舰“平户”号的主炮塔发射了2枚火箭弹,炮塔外表只是两个洞,却连炮塔都炸飞了,就是这二次殉爆效应的杰作了)。
金属射流的破甲性能可以从改变药型罩材料、锥角和直径而改变,实践表明,药形罩锥角35-60度之间比较合适。根据研究,密度越大,延展性越好的金属越适合来作药型罩,密度大好穿透,延展性好就更容易成型(做药型罩的金属一般用紫铜,还有用钼、钨、钽等金属的)。
门罗是美国人,但不知为什么,瑞士人掌握了这一技术,而美国人却对祖先的这一发明一无所知。瑞典博福斯公司的首席专家林德伯格在叶挺指点下,迅速向瑞士人伍德购买了这项专利(仅5000美元!),立即进行研制,很快制成了M10式火箭筒,安装了肩托、手柄和一个采用手电筒电池的电击发机构,又安装了机械瞄准具,口径75毫米,射程为150米,能穿透80毫米的装甲,对付日本的“小乌龟”战车和一般的工事那是绰绰有余。当然,要打穿军舰的装甲,就需要特殊的型号。叶挺花了重金,使瑞典方面研制出了口径达88毫米、破甲厚度达110毫米且可以分解空投的M9式火箭筒(这样就能打穿苏联或日本两国海军炮舰主炮塔的100毫米装甲),而且为了隐匿踪迹,专门特制了无烟火药。当然这种M9并非量产型,而是供十九路军伞兵连的特种部队使用。
第三个条件就是保密。如果从陆地向中苏朝边境渗透,风险太大,因为日军严密封锁了连接东北的通道,一旦被发现不堪设想。所以需要飞机空投,而飞机飞行时需要地面的电台不断校正航向。这一点王德林部正好具备,这架飞机也不能要了(沉入日本海)。叶挺给王德林部送去了20根金条作为“活动费”,保证小分队(景洋、辛欣)安全到达边境,但王德林并不清楚两人的使命(黎天才下达给王德林的命令是保护二人与边境外的苏联情报机关取得联系),但他也接到命令,无论成功与否,要将小分队和带路的向导杀人灭口(包括毫不知情的机组人员)!加上飞机坠毁,器材掩埋,一切都“人间蒸发”,无影无踪。就算王德林部被日军打垮、活捉,他们也是打死不知道计划的全貌,也根本不知道火箭筒这一绝密武器。
知道整个计划全貌的仅3人:叶挺、蔡廷锴、梁华盛。连黎天才也被蒙在鼓里。
图们江和张鼓峰的冲突发生后,叶挺立即给广东的蔡廷锴发去了绝密电报,只有两个英文单词:Insectsawaken。
翻译成中文,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
虽然苏联和日本之间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如愿发生,但无论叶挺还是蒋先云都保持了冷静的头脑。世界大国之间不到万不得已,是很难爆发全面战争的,特别是在双方都各有顾忌的情况下(苏联是忌惮纳粹德国,日本则是要灭亡中国)。历史上的1939年,苏联和日本在蒙古边境的诺门坎发生大规模交战,双方总计出动10多万大军、数百辆坦克、上千架飞机,血战了几个月,最终还是签订了停战协定。眼下张鼓峰的冲突远不能与之相比,虽然蒋先云通过中央特科向共产国际转交了货真价实的日本秘密文件,但也未必能将苏联拖下水。毕竟,斯大林对中国将日本“祸水北引”的企图是十分警惕的,一个不小心后果不堪设想。
将苏联拖下水的办法不是没有,那就是日军要把苏联红军打得落花流水,助长日本“北进派”的气焰,也使苏联惊恐不安。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没有可能的。与当时世界第一的陆军大国苏联相比,日本陆军是一支已经落后的二流军队,无论炮兵、装甲兵和自动武器都远不是苏军对手。特别是作为陆军突击力量的坦克部队,苏联红军早在30年代初就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坦克军,在远东也部署有坦克旅;而日本陆军的坦克部队一般只是中队规模使用(对付中**队倒是很有威力),坦克质量也远不如苏军。无论是现在的张鼓峰,还是历史上1939年的诺门坎,日军都惨败于苏军装甲坦克部队之手,无数日本兵成为坦克履带下的肉泥。至于空军,日本也占不到便宜。要使日军战胜苏联红军,也不是不可以做到,比如通过“汉奸”把火箭筒技术出卖给日本(日军对单兵武器倒是非常重视)就可一举抵消苏军坦克的优势。但问题是,日军拥有这一威力巨大的武器后,也可用来屠杀中**民,也给中**队消灭日军带来巨大困难(想想那拼死战斗到最后一人的“武士道”精神吧!)。蒋先云与叶挺反复商量,觉得他们毕竟拥有21世纪的思维,对付日本是绰绰有余,而且,抗日战争,主要还得靠中国人自己来打,不必过于依靠大国,以免战时、战后受制太多。对苏联,只要能促成国共合作,以及中苏两国政府的合作,就达到目的了。
所以蒋先云采取了十分实际的策略。他在给共产国际的电报中提到,日军在张鼓峰的军事行动,很可能只是军中少数强硬派挑起的局部冲突。但日本人在战场上常有些违反常规的战法,比如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日军兵力并不多,可仗却越打越大,所以不可不防。当务之急,是促成中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条王明和康生早已提出),“武装保卫苏联”,将日本拖住。
巧妙的提示,使多疑的斯大林安下了心,对蒋先云也更加信任。
在远东紧张局势巨大的压力下,斯大林终于向共产国际发出了至关重要的指示。
1933年4月25日,共产国际七大在莫斯科召开,通过了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决议。**代表王明、吴玉章按照斯大林的旨意及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决议,自行发表《中国**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指出:“我同胞抗日救国事业之所以还未得到应有胜利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日寇蒋贼的内外夹攻,另方面是由于各种抗日反蒋势力互相之间存在有各处隔阂和误会,以致未能团结一致。”“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红军的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在对内问题上有何分歧,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动,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不久,王明又发表了《新形势与新任务》的文章,表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并明示要联合蒋介石共同抗日。但由于与**的隔阂,这些文件都未经国内的中央批准,甚至没有通过电报告知国内。
江西南城。**和彭德怀等刚在前线指挥完击败中央军胡宗南部的战役(胡宗南的第1师由鄂豫皖调来),一封电报送到了他的手中。
**凑近油灯一看,是从赣州(江西的苏区中央局已从瑞金迁来赣州)发来的急电:“**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所派代表张浩(林育英)从莫斯科已到赣州,带来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宣言精神的内容。估计南城一仗已经总结,开一详细讨论的会议。你意如何,请速回电。”落款是洛甫(张闻天)、项英。
**从前线回来,进了赣州,一碗杂面片、一碟红辣椒刚刚下肚。周恩来的声音已经从门外传来:
“主席,张浩同志来了!”
周恩来对**很尊重,毛曾任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所以周这样称呼他。
“润之,你好!”张浩快步走进房内。他是**的堂兄,**中少数的工人分子之一,当年曾在长沙帮助**领导**湘区助工作,和**很熟,所以还以当年的习惯称呼毛。
“育英,你辛苦了!”**伸出一双大手,紧紧握住张浩粗黑的两只手,声音发涩,两眼湿润,“我听博古、闻天说了,你从苏联回来,一定没少吃苦!”
“是啊,”周恩来说,“张浩同志真不简单。他担心路上出事,《宣言》全文,全靠脑子背下来了!”
张浩说:“我看国内同志更辛苦!你们知道吧,4月25日,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举行时,我们20多人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了大会,会场正中间悬接着苏联党旗。党旗对面是什么?是一幅中国大地图!上面插满红旗,并注明:中国40万红军正在浩浩荡荡大进军。因为中国**是所有参加共产国际的各国党组织中,除已经夺得政权的苏联之外,惟一一个拥有自己军队、自己武装的政党,为众兄弟党所敬重,更为共产国际寄予厚望。”
“噢,如此乐观地估计中国革命形势,如何又产生统一战线的宣言呢?”**招呼张浩、周恩来入席吃饭。
油灯下,**靠着被褥,张浩倚着桌子。周思来坐在床头,一人一杯热水暖着手。张浩打从头细细地说起经过。
1933年1月30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待勒上台,疯狂取缔**和社会民主党,极力迫害犹太人。希特勒叫喊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从德国连根拔掉”,为达到目的,2月27日精心策划了“国会纵火案”。张浩为了了解情况,由**旅德支部负责人王烦南陪同特地到出事现场,看到被烧毁的国会大厦还在冒烟。希特勒将“国会纵火案”的罪名转嫁到**人身上。于3月9日逮捕了共产国际著名的活动家季米特洛夫,宣布德国**为非法,大肆逮捕**人,把德国推人了白色恐怖之中。
3月27日,受尽法西斯迫害的季米特洛夫经过艰苦斗争,终获无罪释放。他回到莫斯科,担任了共产国际的领导工作。在他主持下,共产国际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承认各国**所面临的情况不同,纷繁复杂,开始改变过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作出了今后不再干涉各国**的组织事宜的重要决定,强调各国党要从本国的特点出发,把马列主义运用到各国的具体环境中去,共产国际只“对**运动实行总的政治上的领导,在基本的政策和策略问题上给予各国**以指导”,提出要纠正“机械地模仿、简单地抄袭”苏共的工作方法和方式的错误倾向,认为这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季米特洛夫深知法西期主义的崛起是人类之大敌,因而提出共产国际当务之急是建立全世界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以此为指导思想积极着手筹备共产国际的第七次代表大会。
这时,德意日势力在东西方已先后崛起,世界面临着法西斯的进攻。在西方,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分子取得政权,正向外扩张。在东方,日本帝国主义继占领中国东北之后,1933年又继续南进,占领热河,又大肆向华北入侵,使中华民族面临异常沉重的危机。
消息传到莫斯科,在那里的**人忧心如焚。**代表团成员、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主任吴玉章急电王明,共商对策。当时作为**代表团团长的王明正在基斯洛沃德斯克疗养。王明回到莫斯科后,即与**代表团根据共产国际的新政策和国内华北事变的严重局势,酝酿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初稿,经代表团的几天反复讨论修改,在代表团的会议上一致通过。随后由王明译成俄文,送交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审阅,受到赞许。
“宣言首先分析了中国的政治形势和主要矛盾。提出了救国的任务。”张浩晃了晃手中已经整成文字的《宣言》,连看都不看,全文一字不差地说下去,“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全国同胞要为祖国生命而战,为民族生存而战!无论各党各派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有任何意见上或利害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在对内问题上有何分歧、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动,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他那浓重的湖北口音,抑杨顿挫地在房间里回荡着。
**点燃一支烟,赞同地点点头。他之前并未获悉宣言的内容,这是第一次原原本本地听到。显然,他对这个文件颇有兴趣。
张浩说完文件内容,解释道:“我们当时起草时是想表达中国**团结御侮、共同抗日救国的真诚愿望,还第一次提出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统一战线组织形式,以及国防政府的施政方针,就是十大纲领。我们在国外,不太清楚国内情况,恐怕是隔靴搔痒,具体条款,也可以商量修改……”
“对《宣言》,共产国际反应怎样?在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季米特洛夫发表什么意见了吗?”**问。
“季米特洛夫在会上作了《关于法西斯的进攻以及共产国际在争取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反对法西斯的斗争中的任务》的报告。他明确批判了关门主义,正式确定了共产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提出了在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建文起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和反法西斯人民阵线,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建立反帝统一战线的口号。季米特洛夫在大会上郑重宣布:‘我们拥护兄弟的中国**的这一决议:中国一切决心真正救国救民的有组织的力量结成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广泛的反帝统一战线。’”
张浩讲话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快捷流利,季米特洛夫报告那么长的题目,也不曾打一点磕巴。他突然意识到什么,不好意思地笑了:“看我像小学生背书吧?别见笑,这一阵子我连做梦也在背这些内容,就怕忘记,就怕记错!”
是啊,这是一项多么艰难的任务啊!张浩回国要穿越层层封锁,因此,一份文件、一封介绍信都不能带,只能把一切装进大脑。
“育英同志,你真是为党立了一大功!”**伸出大拇指,“你来得及时。大敌当前,统一战线确实是个宝,关门主义要不得,共产国际七次大会政策的转变太及时了。等中央开会,你好好讲一讲。你是亲眼目睹法西斯罪行,你讲的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那一夜,**房间的油灯通宵达旦。宁静的夜空里,不时响起三个人爽朗的笑声。
次日,赣州中华苏维埃政府小会堂,坐满了说说笑笑的**领导人:张闻天、**、周恩来、项英、王稼祥、**、邓发、凯丰、张浩……。
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张浩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和《宣言》,**作了主题发言。会议在讨论军事战略等问题时很快就形成了一致意见,但一讨论到政治问题特别是统一战线问题时,便发生了争论,会场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高声说道,“有人认为,关门主义是惟一的法宝,统一战线是机会主义的策略。以致主要的敌人没有打中,次要的敌人甚至同盟军身上却吃了我们的子弹。这个叫做不会择敌的浪费弹药。”
**的一席话。像刀子一样划在项英的伤疤上。自宁都会议以来,他多次听到各种批评,有时也能听得进去。但听到如此尖锐且带嘲讽的批评,却忍不住血往上涌。他压住火气。尽量不紧不慢地说:“听了国际的意见和《宣言》,我已经了解统一战线的重要性。确实,在中国,只有动员千千万万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队伍,才能打垮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但是,我认为,民族资产阶级与大资产阶级属于一个阶级的范围,他们剥削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怎么能够从大资产阶级的营垒中分化出来呢?怎么能够参加统一战线呢?斯大林同志早就说过,在一切敌人中,中间势力是最危险的嘛!”
项英话音刚落,**又亮开他的湖南乡音,犹如针尖对麦芒地说:“难道我主张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就是对祖宗的不忠、对祖先的不孝吗?”说到这儿,他拿眼睛瞟一下比他年轻的项英,语含讥讽,“人中间有3岁小孩子,3岁小孩子有许多道理是对的。但是不能使他们管国家大事,因为他们还不明白天下国家大事的道理。”
项英有些坐不住了,脸色憋得通红。**不管他的表情,只顾滔滔不绝地讲下去:“马克思列宁主义反对革命队伍中的幼稚病。坚持关门主义策略的人们所主张的,就是一套幼稚病。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动的道路一样,总是曲折的,不是笔直的。革命与反革命的阵线可能变动。也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可能变动一样。当斗争是对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时候,美国以至英国的走狗们是有可能遵照其主人的叱声的轻重,同日本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暗斗以至明争的。过去这种狗打架的事多得很。远的不说。不久前胡汉民和两广军阀也打出“收复失地’、‘抗日御侮’的旗号同蒋介石对应。你们看是不是有些奇怪呢?并不奇怪。这不过是大狗小狗、饱狗饿狗之间的一点特别有趣的争斗,一个不大不小的缺口,一种又痛又痒的矛盾。这个缺口,这种矛盾,对于革命人民是有用的。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而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的队伍都赶到敌人那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彩。”**刚一停下,又觉意犹未尽,接着说,“关门主义实际上是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忠实奴仆。关门主义的所谓‘纯粹’和‘笔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向之掌嘴,而日本帝国主义则向之嘉奖的东西。”
话说到这个份上,项英纵然不服,也不便争吵下去,只见他向后一仰,躺在椅子上不吭气了。其他人有的吃惊,有的沉思,都不再做声,会场气氛有些不自然。
“我讲几句,”周恩来打破沉默,发言道,“共产国际七大精神非常及时,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十分必要。现在我们应该调整我们的政策,抓住历史转折的好时机,发展红军,走上抗日第一线。现在的政治形势中心是开展民族战争,党的任务是团结领导千千万万群众在党的周围,进行民族革命战争。红军、游击队要成为反帝的宣传者、组织者,红军在民族战场上出现就可以吸收学生和白军。做白军的工作,应提到新的高度。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在政治上反对关门主义。要改变对于党员成分问题的机械理解,还要克服对知识分子的狭溢观点,欢迎他们参加革命。”
大家最终达成了共识。会议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议决定派**去北平,做华北局的书记,在白区发展党组织;同时决定派周恩来全权负责对白军的统一战线工作。
胡宗南率兵到江西作战时,当年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修书一封给“宗南同学”,其中写道:“黄埔分手后,不想竟成敌对。数年来,兄以‘剿共’成名,私心则以兄尚未成民族英雄为憾。”
周恩来在信中还希望胡宗南“立停内战,共谋抗敌”。这位黄埔一期生却忠实执行“校长”蒋介石的命令,率兵大举向红军进攻。
蒋先云向**中央发来贺电,又表示说,胡宗南也不过一血性军人,对其不宜一味硬打,给以教训后亦应施以政治攻势。
**对此表示同意,复电称:对胡宗南正用一切方法争取之,彼不再进决不打他,仍进行统一战线政策。
**中央强调说,无论对蒋、对胡,只有战争的刺激和教训才能使其悬崖勒马。**对此也形容说,蒋委员长只认得拳头,不懂得礼让。
果然,蒋介石在秘密谈判中的条件很快有了改变。为了方便访问,请牢记bxwx小说网,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