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人间处处有沧桑

第一百一十四章人间处处有沧桑

前141年,刘启再也扛不住了,正月病逝于未央宫。时年48岁,在位15年。长达40年之久的中国**王朝的第一大治-文景之治也随之落幕。

在治国方略上刘启基本秉承他老爹汉文帝的“无为而治”。我们看下他的主要政策:

一,重农抑商

刘启即位后,继续执行重农抑商这一既定国策。刘启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因此,他多次下令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

同时,他还允许居住在土壤贫瘠地方的农民迁徙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从事垦殖,并“租长陵田”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还多次颁诏,以法律手段,打击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从而保证了正常的农业生产。

二,轻徭薄赋

景帝时期,徭役和刑法较以前有所减轻。前156年,刘启即位伊始就颁布了诏令:“令田半租”,即收取文帝时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从此,这一新的田租税率成为西汉定制。

前155年,刘启又下令推迟男子开始服徭役的年龄三年,缩短服役的时间。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西汉昭帝时代。

三,约法省禁

刘启在法律上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其一,继续减轻刑罚,对文帝废肉刑改革中一些不当之处的修正。其二,强调用法谨慎,增强司法过程中的公平性。其三,对特殊罪犯给予某些照顾。

四,发展教育,打击豪强

景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已达到相当的程度,所以统治阶级上自刘启,下至郡县官都逐渐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当时在教育领域中最突出的就是“文翁办学”。

刘启一面弘扬文教礼仪,一面又打击豪强。为了保证上令下达,他果断地采取了多项措施。重要的有两项:一是在修建阳陵时,效法汉高祖迁徙豪强以实关中的做法,把部分豪强迁至阳陵邑,使他们宗族亲党相互分离,削弱他们的势力,以达到强干弱枝的目的。二是任用酷吏,如郅都、宁成、周阳等,严厉镇压那些横行郡国、作奸犯科者,收到了杀一儆百的功效,使那些不法豪强、官僚、外戚等人人股栗,个个惴恐,其不法行为大大收敛,开创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极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在汉初高祖吕后孝惠三代的休生养息的基础上,文帝和景帝进一步“轻徭薄赋、约法省禁”,使中国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富民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史称“文景之治”。这也为汉武帝的千秋功业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看下《史记》的记载:。。。七十余年间,天下无事,除非遇到水旱之灾,人民基本自给自足。仓库堆的满满的,京师的钱数以万计,连穿钱的线都腐蚀断了;太仓的粮食堆积如山,很多都**不能吃了。。。

反正就是太有钱了,老百姓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但是《史记》马上就描述了另外一番景象:当时,法律松弛而人民富裕,生活过度腐化,有的就被人兼并了(失去土地,成为农奴);豪强之辈,以武力欺乡霸市;宗室,地主,公卿,大夫及以下者,争于奢侈。

所以我认为,国家富足,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贫富分化是相当的大,造成这种分化的无非是巧取或豪夺。

而当时也有人看到了这可怕的场面,董仲舒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就提到: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这无疑是对“无为而治”,“萧规曹随”的国家作风的最大的批判。同时,也是汉武帝决心抛弃黄老之术,独尊儒术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好了,汉景帝刘启我们就讨论到这里吧!就到这里吧!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风烟大汉四百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风烟大汉四百年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四章人间处处有沧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