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天人三策(上)

第一百一十七章天人三策(上)

题记:接下来这三章,让人看着就觉得累,但要是你要了解儒家对后世的影响,建议还是看看吧,我不是什么专家,只想普及一下相关的内容,请不要太认真,最好砖头还是免了!

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人(今河北衡水),年纪不大就专研《春秋》,主要是研究《公羊传》。

先普及一些常识。《春秋》为孔子所著的编年体史书,孔子一生坚持“述而不著”的原则,但不知道为什么居然突发奇想写了本《春秋》,也有人说这是孔子整理的鲁国的一些史官的历史记录,并非他自己写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孔子有言: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春秋》理论上应该是他老人家的手笔。但是《春秋》写的有点怪,虽然是在描述一些人物、事件但是背后却隐含很多老夫子对一些看法在里面。具体是什么样的看法呢?简单来说就是后世极力挖掘并成为道德甚至法律的准则:春秋大义。

由于,《春秋》在记载上极为简单,为了更丰富的展现当时的事情,就出现了《左传》,算是《春秋》的补充教材。但《左传》只是把当时的事情描写的更加详细了,虽然文采飞扬,却没有仔细说明老夫子的“微言大义”,所以,后来就出现了另外些辅导读物,流传下来的只有《公羊传》和《谷梁传》了。这就是通常说的“一经三传”。其实应该说是“一经五传”的,可惜另外两个都失传了,后来也有很多人继续修传,但影响力要小的多。

这两本辅导读物,都是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展示老夫子对待某一人物或某一事件的看法,主要的行文方式就是:为什么这样啊?是因为······。

既然是后人揣测老夫子的写作的真实意图,有个问题就摆在了面前: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所以,“公羊”学派和“谷梁”学派就开始干仗了。但是,公羊学派的猛人比较多,最终占了上风,所以成了后世的官学,这时候,《春秋》已经不重要了,老夫子也不重要了,《公羊传》反而成了儒家的代名词,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就是独尊“公羊”学派的观点,再说白了就是董仲舒他老人家的“公羊”学说,而这居然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继续的影响着。

但是董仲舒那时候老子的学说正在盛行,他学《公羊传》并没有把它当成吃饭的本钱,相反《公羊传》正是由于他才横行中国数千年,当然后来公孙弘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那个年代,学问基本都是口传心授的,老董同志也不知道是和谁学的“公羊”,唯一能查到他师承的就是《孝经说》记载:“子夏传与公羊氏,五世乃至胡毋生,董仲舒”。

在景帝年间,董仲舒被召为博士,传授五经,他教书的方式有点特别,就是不给你面见,每次上课自己都坐在个帘子后面,同时,还让老的弟子教新的弟子,弄得很多学生连他长啥样都不知道。但他自己也创造了一个记录:三年一心研究学问,“目不窥园”。真是让人佩服,同时他严格遵守儒家礼仪,进退有度,所以,很多人都把他当成典范。

此次,刘彻的现场招聘会,董仲舒同志也来了,虽然目不窥园,但是这么好的机会,他当然也不想放过。

既然刘彻玩的是“策诏”,董仲舒也就来个策对。

我们先来看刘彻的问题:各位青年才俊啊,我听说三王武帝的时候大搞改革,创作流行音乐,也没见干什么活,居然天下大治。可是到了夏桀,商纣时代,王道完全被败坏,人们的思想也很难被扭转过来了。后来,用了五百多年,通过无数代的努力,直到后王才好不容易把颓废之势给止住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人们丢掉了当初好的传统,还是老天爷发了脾气?各种灾异出现是为什么呢?我想把国家弄成·····,你们看怎么办呢?

第一策主要是“天命”和“性情”问题。我们看董老先生的回答。

董仲舒就说:大王就是高明啊,一开始就问这么高深的问题。我读《春秋》很多年,那里有很多记载,哎呦呦,真不得了,还真有天命存在。灾异就是老天爷与人的对话,很是可怕哦。国家如果失道,老天爷就会降下灾害来警告一下;人间的统治者一看:这都什么呀,不就是警告,老子毛都没少一根。可是老天爷是公道的,当他发现口头警告不起作用,就毫不客气的降下灾祸,来个党纪处分。如果,人间的统治者觉得处分就处分吧,只要党籍还在,老子还可以东山再起,怕你个毛。这下老天爷就生气了,后果当然很严重,你丫的给脸不要脸,接下来就有更大的灾难了,不但党籍保不住,包二奶的事也会被揪出来,还可能吃官司。但是,老天爷还是很厚道的,只要人君闹的不要太离谱,他还是愿意罩你的。其实,老天爷的要求也不高,只要你少喝点酒,少泡点妞,时刻想着有道存在,实在无聊的时候,就修行一下,老天爷自然就高兴了,这就是“天人感应”,天和人可以互相感应,互相影响。

那么道是什么呢?

董仲舒知道,现在天下人都整天“道可道,非常道”听的人耳朵都起老茧了,所以他直截了当的说:这个道啊,也不是那么玄乎的东西,其实就是通往理想王国的高速公路,每隔三五里的就是仁义礼乐等收费站点。只要你驾驶技术过硬,按公里数缴费,也就可以了。孔子不是说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老天爷罩不罩你,关键看自己。

那么祥瑞是怎么回事呢?

他说:老天爷看你顺眼了,想让你称王了,就必然会出现一些无法解释的灵异现象此即“受命之符”。如果“天下之民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尚书》不是有记载:周武王要讨伐纣王的时候,兵渡盟津,有白鱼跳到了他的船上;还有,周武王屋脊上着了火,烧着烧着就变成了红羽乌鸦。这就是三代受命之符。祥瑞不是凭空产生的,这是老天爷对你的肯定。孔子不是也说“德不孤,必有邻”,就是这个道理啊。

那么灾异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这个灾异当然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他认为这是“废德教而任刑罚”的结果。刑罚不中就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气聚于上,上下不和,阴阳之气就不会协调,阴阳失调就产生妖孽,于是灾异就出现了。啊呀,其实啊天瑞与灾异虽是老天爷的旨意,都是根据帝王的所作所为作出的应答。

老天爷的事说完了,那就说说人吧,不是天人要感应吗,什么样的人配感应老天爷呢?老天爷也不能整天平白无故的罩你吧。

于是,董仲舒抛出人性善恶问题,他说:命是掌握在老天爷手里的,全看他搞不高兴,但是人的性情却是可以改变的。当然,人民的好坏善恶全在你皇帝老儿的所作所为了。

那么当务之急该怎么办呢?

董仲舒就毫不犹豫的扯起了《春秋》这杆大旗,提出“法天”、“正始”、“教化”、“更化”这四项基本原则。

他说:老天爷最看重的就是阴阳了。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阳主要在夏天活动,使万物生长;阴主要在冬天活动,不动声色。所以,我们只要观察一下老天爷的脸色就知道他老人家喜欢用德不喜欢用刑的。所以,相应的,人间统治者也该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啊,说白了就是“以德治国”

关于“正始”,董仲舒接着说:我还没有把《春秋》开篇的大道理说完呢!你看《春秋》第一篇是“鲁隐公元年”,这一和元是怎么回事呢?一啊,就是万物的开始,元呢,就是大,这里可暗示着春秋的中心思想啊。所以,君主要先让自己正心,然后才能正朝廷,再然后才能正万民。这样以来,大家都上了正道,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了,祥瑞才会接二连三的降临,这就是王道的景象啊。

然后,老董同志开始转折了:现在皇上你花好月好,可老天爷为什么没有感应呢?这都是因为教化这个工作没搞好,老百姓没有走上那条高速公路,就知道追求利益。你看古代圣王都知道教化的重要性,所以在首都建大学,在农村建小学,不时还搞些希望工程之类的。所以,那时刑法虽然很轻,可犯罪的人却很少,这就是教化的作用啊。

然后,董仲舒理论联系实际,展示了“更化”的重要意义:你看秦朝搞的那套,完全是以法治国,把天下都搞坏了,14年就Gameover了。如今,咱们大汉接下了这个烂摊子,唉,这摊子真够烂的,完全是烂泥糊不上墙。弄的如今是“法出而奸生”,这都是因为当改革而没有改革啊。眼瞅着咱们快迎来了80周年庆了,老办法也该换换了,这不是也要与时俱进嘛!

真不容易,终于把董仲舒的第一策给翻译完了,我将就着翻,您也将就着看。

但是回过头来看,天人感应这种神奇的理论好像不是儒家正统啊,人都是追求利益的,好像是荀子他老人家“人性本恶”的思想哦。一句“鲁隐公元年”真的这么有这么神奇的含义吗?

反正刘彻同志对这个非常的喜欢。《论衡》说:“孝武之时,诏百官对策,董仲舒策文最善。”《史记·孝武本纪》说“天子览而异焉,乃复册之。欲尽消夙疑而甘心焉”。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风烟大汉四百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风烟大汉四百年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七章天人三策(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