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这就是命(4)

第二百二十四章这就是命(4)

汉军当然也用箭换以颜色,一天居然把五十万的箭全部用光了,可见战事多么的惨烈。

箭用光了,车也没用了,汉军弃车而走,奔入了鞮汗山谷。

李陵一面布防,一面清点人数,只剩下三千了。

且鞮侯单于大军压境,却被雷石堵住了道路。此时,已到傍晚,且鞮侯单于原地扎寨等待天明继续进攻。

难得一个安宁的夜晚,李陵久久不能平息自己的思绪。

他决定孤身去刺杀匈奴单于,可是当他走出山谷,他绝望了,因为摆在他面前的一眼看不到边的匈奴营地。

直到此时,他才知道匈奴原来有这么多人。

回到营地,他不禁感叹,完了。

援军呢?这是一个历史谜团,正史野史都没有记载。从支离破碎的历史记载中其实我们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李陵第一次出塞途经公孙敖的受降城,公孙敖对李陵的这次军事行动应该是很熟悉了,而路博德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应李陵,理论上李陵行军路线他最清楚。

况且,鞮汗山谷离汉塞仅百余里,李陵没有道理不派快马通知,即便通知不了,面对匈奴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边塞的汉军不可能不知道。

援军呢?《史记》载“救兵不到”,我的推测是故意不来。

为什么不来?有N种可能,可以作为一个论文来写,后面我们再分析吧!

李陵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中。

将军你现在威震匈奴,怎奈命运不济,不如暂且投降,再做打算。这是军吏给他的建议。

李陵的回答很有意思,《汉书》载:“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

按传统说法应该是,我不能背叛生我养我的祖国或者叛徒可耻之类的。可是,李陵不投降的原因居然想作壮士。

我们往往喜欢把一些观点套在古人头上,认为投降就是不忠君,就是不爱国。可是,在民国以前中国人根本就没有国的概念,“国家”这个概念是在辛亥革命时期给鼓捣出来。更搞笑的是“汉族”这个概念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章太炎给鼓捣出来的。

我们现在常识般的东西,在汉代其实是没有的。

既然不降投降,那就只有一条路:死战并择机突围。

当下,汉军没人都分了二升干粮,水若干。夜半,突围正是开始。

李陵和副手韩延年带着十几个壮士,被匈奴几千人追击,最后,韩延年战死。

李陵长叹一声,再也没脸见陛下了。

遂降。

在李陵的传记中,《史记》和《汉书》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而我认为《汉书》的记载更为详细,更符合逻辑。然而,李陵投降前说的话,这两本正史记载居然一字不差,“无面目报陛下”。

这句话相当令人费解。前面李陵是立志要舍身成仁,现在居然投降了,这转变的似乎有点快,而投降的原因是没脸见刘彻。非常的不符合逻辑。

其实无论是司马迁还是班固对李家的很多记载都闪烁其词,比如,李敢的死因,李陵的援军,以及李陵投降的原因等等。

到底李氏一族发生了什么?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风烟大汉四百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风烟大汉四百年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四章这就是命(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