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匈奴又来了(6)

第七十二章匈奴又来了(6)

有一年,汉朝使者来到匈奴,见到一个汉人居然打扮的比匈奴还匈奴,自然觉得很好笑。同时,还说匈奴不尊敬老人。中行说瞪大了眼睛,轻蔑的说:“你们汉人若是奉命去打仗,他家的老人不也是省吃俭用,好吃好喝的给他们送行么。”

汉使回答说:“是的。”

中行说:“匈奴人喜欢打仗,而老弱的人又不能打,当然要把好吃好喝的给青壮年,这样父子相保,怎么能说匈奴人不尊敬老人呢?”

汉使:“匈奴人父子兄弟都住在一个帐篷里,老爹死了,就娶后妈,老哥死了,就娶嫂子,真是不堪入目啊。”

中行说:“匈奴这风俗多好,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还可以保持宗族的延续。你们汉人伦理道德满天飞,反而兄弟反目,自相残杀,那鸟礼仪有屁用。”

然后中行说开始给匈奴老板带高帽子了,什么约束少可以轻车上阵,什么君臣简单才可以长久之类的。

汉使还想辩驳,但中行说却大吼了起来:“你不必啰嗦了,清点下你送来的礼品吧,要是匈奴大人不满意,待到秋高气爽的时候,定要用铁蹄踏平你们的庄稼。”

你看,汉奸的祖宗就这德行。

从此,中行说就整天在稽粥面前捣鼓要进攻汉朝。

终于稽粥忍不住了,在前169年,派人入侵狄道(甘肃省临洮县境内),掠去了大量的人畜。同时,也使一个人失去了家园,在走投无路之下,不得不选择了从军。可就是这个人后来成来匈奴人的梦魇,他就是李广。

汉文帝非常不高兴,就派人责问稽粥失约,但稽粥却置之不理。

汉文帝非常的郁闷,非常的无奈。只好发布诏书,大作宣传。这宣传还真有效果,一时间狄道的民众义愤填膺在一个官吏的带领了居然打了一场胜仗,还杀了匈奴的一个王,于是举国翻腾了。

但是“恐匈症”却并没有烟消云散,原因很简单,匈奴历来就打游击的,这里打不过就跑那里打,反正边境长着呢,不愁没地方抢劫。文帝一时间顾此失彼,弄的狼狈不堪。

这时候有个猛人开始上书了,准备为皇上分忧。谁啊?就是那个著名的晁错。

晁错是颍川人(今河南禹县),年轻的时候,跟随张恢学习法家的学术。估计学的不错,就在太常寺做个掌故(中央党校的小官)。

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来又实行“挟书令”(就是不允许老百姓藏书),很多典籍都只好口传相授。汉文时代,天下人都快没有会《尚书》的了,汉文帝着急了,这可是经典中的经典啊,绝对不能失传,就派人到处去找,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济南找到一个叫伏生的人,是以前秦朝的博士,专业研究《尚书》。

文帝很高兴,立即派人去请,可是人到那里却傻眼了,原来这个伏生听起来好像很年轻,但实际已经九十多岁了。从济南到长安何止千里,要是在路上死翘翘了,这《尚书》可就永久失传了。文帝没办法,只好让太常寺推荐个青年才俊去跟他学《尚书》。

帅小伙晁错就被选中了。

于是,晁错就跟伏生学习《尚书》去了。但是,语言却成了问题,因为伏生只会说山东土话,又有点口齿不清,听他讲话,跟听天书没两样。还好,伏生有个女儿叫羲娥,在一旁帮着翻译,我们的晁错才顺利完成了学业。

当时伏生所传的尚书其实只有二十九篇,后来在汉武帝的时候,从孔家老舍中又找到了二十九篇,就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五十八篇《尚书》,只不过,很多都是靠记忆写出来的,真实的面貌已经有些模糊了。

学成归来的晁错,兼顾法儒,说起话来摘章引句,头头是道,很快就被任命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博士,成了正处级干部。后来,又被任命为太子家令(就是太子家的大管家)。这个官职意味着什么,就不必多说了吧。

同时,太子也很倚重他,凡事都找他商量,一时间晁错有太子“智囊”之称。

正是由于晁错在太子家的这段经历,所以在太子继位后,他青云直上,最后位列三公,宠极人臣。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风烟大汉四百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风烟大汉四百年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二章匈奴又来了(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