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译后记

李静滢卡夫卡曾说:“我们需要的书,应该是一把能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面对的正是这样一本书。这本书信集涉及一个半世纪里美国所卷入的战争,记录的多是士兵在战争中的所见所感。每天,我一个人躲在老屋里,一任清冷的寂寞将自己包围。午后的阳光斜照到屋中时会投下长长的影子,光阴似乎已经停滞。在这种氛围下翻译已经故去的士兵们朴实无华的家信,真是令人百感交集。多年前死在战场上的普通士兵,除了这些书信,似乎再没有什么来纪念他们的青春和至诚。更多人的苦难与梦想则在历史的尘烟中湮没,甚至留不下一声叹息。在战争和屠戮面前,个人的生命、个人的情感难免轻如鸿毛,这才真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但爱与真情并不会消泯。伟人的慷慨陈词固然激动人心,这些在战争的痛苦和死亡的阴影下、在对人性与死生契阔的思索中写就的信件则更能触动人的心灵。他们的记录属于人类共同的记忆,而我们无法置身其外。二战期间人们的疯狂屠戮,是20世纪最为残酷的梦魇,它不可解释,它的黑暗和痛苦无法言说。人类理性在此陷入了彻底的虚无。一名严肃的思考者难免会想到,主宰人们命运的究竟是什么?对此,房龙在《宽容》中写下的一段话或许是间接的阐释。他说:“我们现在像过去一样惊讶和绝望。现在我们再想扫除席卷了整个地球的瘟疫——偏执和暴徒精神的瘟疫——已经为时过晚。但至少我们应该有勇气承认它们存在的现实,把它们看作某些非常古老的人类性格在现今生活里的再现。多少年来,这些性格一直在沉睡着,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时机一到,它们不仅要凯旋而归,而且由于受了这么长时间的压抑,其狂暴、愤怒和凶残的程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甚。”的确,只要这些“非常古老的人类性格”仍然存在,或者说,只要人性中的恶仍然存在,人们就仍有可能诉诸血腥的暴力,从而沦为战争的囚徒和苦难的孩子。而今天的世界仍然纷乱,人口的增长与人的**的乘积必然导致人的“异化”。我们看到人群日益分化,新富人、权贵、为生活奔波的平民、一些国家里如野草般生灭的难民……历史没有终结,人类的冲突远没有结束,反而会以新的形式登场。在非洲、在巴尔干、在中东……火光仍然熊熊。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各自的神祇、各自的身份认同,进行着新的激烈对抗。由此,我感到这本战时美军家书集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些书信帮助我们正视人类文明史上曾有的愚昧与野蛮、仇恨与黑暗,并以我们的良知对此进行反思。书信的写作者通过他们的亲身感悟告诉我们,我们应尊重生命,让人性和理性的阳光照耀世间,才能完善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几十万字的译稿终于完成时,我心中不免惴惴,不知是否已传达出原书的凝重与深沉。翻译作为妥协与遗憾的艺术,不过是尽最大可能趋近原文所表征的世界,成功与否也只是程度的差异。认真的译者对自己的译文大多怀着歉疚与不安,我只能说我已尽力。我感激我的导师崔永禄先生,是他引领我进入翻译与学术研究的天地。我感谢我的好友佟海燕,在此书的翻译过程中一直真诚地给予我帮助。作为一个落寞的读书人,我深深感激我的亲人、老师和朋友,我不曾放弃,也不会放弃少年时的梦想,而这梦想只因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才更有意义。短暂人生有太多无奈与别离、说不出的叹息、回首时的悲戚,但我相信,一个人真正热爱、真正为之努力的,将永远为他所拥有。这是我真心喜欢的一本书。我喜欢作为译者与原文相遇时心中的激荡。我喜欢很多写信者内心的简单和纯净,喜欢那些不得不浴血沙场的人在只言片语里流露出的深情。正是这些普通人以纯美的微笑捍卫着和平,正是由于这透明而不含杂质的真情,我们才会看到,阴霾的天空中依然有鸽子在飞翔……——2003年记于新开湖畔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感受战争,思考生命:《美军战争家书》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感受战争,思考生命:《美军战争家书》
上一章下一章

译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