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1)

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1)

父母把孩子和自己看作一体,将孩子的需要和自己的需要混为一谈,把孩子的成功看成自己的成功,因此对孩子实行“逼迫”

式教育,而且欲罢不能。

格林·克罗斯在现代版的《白雪公主》里扮演的那位“邪恶的王后”

是个极度野心勃勃的母亲,每日在城堡里给孩子联系老师、教练,却从不过问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每天她都要问挂在墙上的魔镜:“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是世间最伟大的妈妈?”

她害怕听到魔镜说:“你不是”

然而,早晚有一天她会从镜子里看到孩子手里拿着一张糟糕的成绩单,步履沉重地走出中学咖啡厅,她没有朋友,甚至没有什么热爱的课外活动。

父母很难把自己和孩子分开,孩子也觉得离不开父母,但为了他们的成长,我们需要让他们独立。

有太多的父母因为把自己和孩子混为一谈,要么过度地呵护、要么逼迫他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致使孩子无法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成熟、坚强的成年人。

母亲的生命和孩子的生命紧密相连,当孩子还只是个胚胎时,她们根本就是一体的。

孩子出生后,尽管**上分开了,但在情感上她们依然连在一起。

父母,尤其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在孩子出生的头几个月特别紧密。

当你看到孩子静静趴在自己身上安睡时,那种快乐世间少有。

随着孩子长大,你渐渐能够把孩子和自己区别开来,但尽管如此,你还是不会放手。

你坚持不让他看某个不适合的电影;即使他很累也要求他给奶奶写信感谢她的圣诞礼物;或者命令他不能晚归、不能去俱乐部跳舞,不顾孩子大吵大叫说你让他没有朋友,或者威胁说他再不会跟你说话。

布鲁诺·贝特尔海姆认为好的父母教育孩子时,不仅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也会替孩子考虑。

他们会将两个角度结合在一起,给孩子一个合乎情理的答案。

他们知道,孩子还没有长大,看问题只能从他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出发。

孩子的健康成长取决于母亲和孩子的交替影响,这种影响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著名的心理分析专家D.W.温尼科特博士在儿童成长教育研究中对这一领域颇有心得。

他说:“好母亲开始时对婴儿呵护备至,当孩子渐渐长大,她就不再事事亲为,而是根据孩子独自处理事情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去学习、尝试、应对失败。

她会说:‘你能自己捡起玩具,不是吗?’‘你长大了,可以自己倒牛奶了。

’以此鼓励孩子独立”

我为前来咨询的父母准备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了解他们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到底是怎样的。

这包括什么时候孩子开始自己抱着奶瓶和牛奶?什么时候他自己起床,而且没有去找你?什么时候他不用你带他去刷牙洗脸?什么时候他自己做三明治?自己等车?当然,不同父母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了解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有更多的自立是很有用的。

温尼科特提到一个“镜像”

理论。

他认为,父母在孩子眼中就如一面镜子,当幼儿看母亲的脸时,他在寻找自己的影子。

而母亲看着孩子时,她也会像镜子一样“映射”

孩子的表情,她模仿孩子的声音、微笑;孩子吐舌头时,她也吐舌头。

自打孩子出世,父母就开始了这种“映射”

游戏。

“镜像”

理论的关键部分是当孩子的成长进入下一阶段时父母要跟上他的变化。

正如温尼科特所说,“不再事事亲为”

,父母应该给孩子起到“脑前颅”

的作用——大脑的这个部位帮助我们分析事物,在行动前做判断。

我们不会忽视孩子的要求,但我们也要有自己的考虑。

因为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根据生活经验、知识、道德观念和出于长远考虑做出一些合理的决定,如今年不能去迪斯尼乐园、晚上得喝牛奶、限制孩子看电视,等等。

关键的问题是,父母要分清“我要什么”

和“孩子要什么。

这两者常常不一致。

当孩子生病时,他们希望你坐在身边,而你也感到自己是个好父母。

当孩子参加学校文艺演出时,他们希望你在台下为他们的努力鼓掌加油,而你也从孩子的演出中获得了快乐。

但如果你看到孩子生病就去抱他、搂他,你首先满足的是自己的需要——表达对他的爱和保护。

你误解了孩子的需求,他们其实只希望你看着他。

特别是大一些的孩子,当他们生病时,并不喜欢父母的搂抱,这种身体的亲近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而且会增加他们的负担。

同样,当孩子演出时,你坐在前台,为孩子的任何一个举动叫好、欢呼,其实你是在为自己的教育成就鼓掌,孩子只会因此感到难堪。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美国父母怎样“管”孩子:教你做成功的父母(选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美国父母怎样“管”孩子:教你做成功的父母(选载)
上一章下一章

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