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都这样做(3)
比尔·盖茨辍学闯天下,成就微软帝国的事业;查尔斯·施瓦博患有阅读障碍,却创立了一家成功的投资公司。
然而人们对这些违背这一定律的例子熟视无睹。
人们现在不仅对SAT考试十分紧张,连入幼儿园也变成头等大事。
据《纽约时报》报道,纽约一些指导孩子进幼儿园和小学的咨询师每小时收费高达300美金。
他们指导孩子如何用眼神交流,微笑;大点的孩子还要学习如何做得自然,让人想不到自己曾参加这种培训,总之要很保密,因为学校强烈反对这样做。
为什么依然还有家长花钱让3~5岁的孩子学这些东西呢?马克斯·卡罗先生是弗吉尼亚州教育咨询协会的理事,他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说:“父母们把私立学校看得过高。
他们以为孩子不能进私立幼儿园,以后就没法上好的学前班。
而如果上不了哈佛,孩子的一切都完了”
这是那些凡事都要为孩子做到最好的父母们非常极端的做法。
另外一些父母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但看到有关报道后他们也会考虑,要是放任自己的孩子在街上游荡,满脑子都是超级英雄或比萨饼,在与别人的竞争时他们就会处于劣势,而一次咨询却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从事“完美儿童培养”
行业的收费水涨船高,父母面临的压力和焦虑也越来越沉重。
据《哈特佛德报》报道,6年前,康涅狄格州米德费尔德学校的八年级学生有一半以上被该州著名的查沃特罗斯玛丽大学预科学校录取,而今年被录取的只有几个人。
彼得·菲力蒲先生是赫茨科斯学校的录取官,他说,自1995年以来申请他们学校的人数已经涨了1/3,而录取率现在仅为27%。
2001年春,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从150份高中毕业生的大学申请论文中选出5份在电台播放。
尽管听听高中生如何把自己推销给大学很有趣,但这种做法却不合情理。
因为这些文章应该只有录取官才能看,这样做不仅玷污了大学申请过程,而且刺激了家长们竞争的决心。
类似的报道充斥着媒体,几乎到了另人无法忍受的地步。
它们传递的信息很清楚:要孩子成功,赶快送他们去受训,去练球,去美容,时不待人啊。
人有竞争心,无可厚非,焦虑发愁也在所难免。
为人父母的重要职责不仅是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还要“武装”
他,让他生存下去,如果能成功,再好不过。
对很多父母来说,送孩子进哈佛、普林斯顿的竞赛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这也是一切家教背后的动因。
但是如果坚持这种教育子女的方式,问题会日益严重。
过度强调成功和完美、打造天才少年以及媒体的大肆渲染、邻里之间的攀比,这一切已使人们无法看清儿童成长的真正要义。
16岁的孩子接受辅导,让他熟悉数学公式,以便更有信心地参加考试,这没什么不对。
但是,从孩子两岁起就给他施压,让他做得比现在“更好一点,更多一点”
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因为“人人都这样做”
,所以要采取逼迫式家教,而过分强调“目标”
的心态更是元凶。
大人的生活是由目标构成的:工作时我们要达到某个目标;娱乐也有目标,骑自行车是为了锻炼心脏、保持健康。
我们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的乐趣,如果减肥成功或学会了一门外语,我们会洋洋自得。
很自然地,我们把这种感受强加到孩子身上。
如果能成为校队一员、赢得数学竞赛胜利、会弹钢琴,他们就难道不开心吗?确实,谁都想取得成就,但对孩子来说,过程最为重要。
况且如果目标是自己定的,实现它当然会快乐无比,但如果是别人强加给你的,那就索然无味了。
比尔·约翰逊是1984年冬季奥运会的滑雪冠军,他的经历是典型的为目标而生的悲剧。
没有什么职业比当运动员更强调目标的实现,在最高水平上保持优异的成绩需要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正如获得过8次全美田径比赛冠军的里恩·詹尼斯所说,“你不训练可以,但别人会练的”
)。
比尔经过80年代的辉煌后,他的目标是2002年奥运会冠军,但40岁的他已力不从心。
为了引起教练的注意,他参加了阿尔卑斯滑雪锦标赛,结果差一点儿失去平衡丧身山崖。
更令人唏嘘的是,他得到奥运冠军后的生活非常悲惨,他和妻子离了婚,放弃了两个年幼孩子的抚养权,没有工作,甚至没有长期的住所。
他的一个老朋友告诉《纽约时报》的记者:“比尔还是小孩时,就梦想着赢得金牌。
我想他不知道生活中还有别的什么。
更可悲的是,他后来的生活就是同那些同样值得珍惜的东西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