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4)
他慢慢地闻着牛舌饼的香气,他一再告诫自己不要急于吃掉,呆会再吃,一定要闻够了香味再细嚼慢咽,如果按正常速度吃,他用三四分钟就会吃完这两块牛舌饼,那就太惨了,太快了,肠胃根本得不到饱的感觉,连进过食的记忆也不会留下。
只有把牛舌饼闻成醇酒,看作鲜花,嚼成烂泥,把烂泥嚼成泥浆,把泥浆嚼成稀汁,把稀汁嚼得无影无踪,羽化登仙,泻地无迹,庶己算吃了点东西。
他嚼了一口牛舌饼,他抬起了头,他看着苍白的女人用怎样的目光看他的牛舌饼和他的吃相,他心痛得要命,他暖热得发烧,他决定不吃第二块牛舌饼了。
他拿起没有吃的完整的牛舌饼向那个女人一晃,再使了一个眼色,女人跟上来了。
……后来的事他忘记了,他大度地气贯山河地把手里的牛舌饼给了这个饥饿的女人,女人疯狂地吃起这块饼来,他像疯子一样地叫着“姐”
抱住了她,他忘记了后来的事。
反正是一片阴霾,一片泥泞,一片疯狂。
那天晚上他很晚很晚才回到了劳动的处所,他空腹喝了许多酒,酒也是粮食,他们都相信,虽然这种散酒只是秫秸杆造的。
醉酒之后,他去到厕所,抄起准备好了的剪刀向自己的物件铰去。
是剪刀质量太差了?是他其实下不了那么大的决心?他铰得自己杀猪般嚎叫起来,但是家伙上没有剪出一道口儿,更没有出血——倒是流了一手的尿。
他的惨叫也没有引起任何人注意,因为他与大家一样,已经被秫秸提炼出来的酒精击中靶心,人们又哭又叫又跳又闹,疯闹中,只留下了一点绝对的清醒,即使鬼哭狼嚎,也没有一句政治上不正确的言论,只有自我批判,自我嘲讽,互相戏弄直至谩骂,还有掏心倾肺的对于党的歌颂。
一位“难友”
喝多了以后,一面喊着万岁一面打自己的嘴巴子。
就在这个时候给他摘帽子的报批件批下来了,同时来了调令,电影制片厂调他去参加一个创作组,虽然是叨陪末座。
与他合作过的导演,向他“借”
走了他本应得到的三千元片酬中的两千五百元,却一直惦记着有机会的时候帮助他。
不算不著名的导演是文艺界一个以思想开明著称的大人物的儿子。
全靠来头不小的导演没没无闻的米其南才搭上了反右运动前“青年作家”
的最后一班车,才即使当上了右派也还有作家的桂冠可以自我欣赏。
导演声称自己要借两千五百元钱买一套荣宝斋出品的木板水印明清画册孝敬他的老爹,敬爱的文学青年导师。
理由高雅,钱数合适——钱再多米其南可能出不起,钱再少不值出口一借。
导演来历不凡,活动能力也极强,他对米其南关照有加,从上级那里得到了口风,就是说只要把米其南的名字放在最后,或者他可以起另外一个人不知鬼不觉的笔名,或者更好他可以不署名,他就照样可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照样为社会主义的电影文艺事业服务。
这样,米其南的钝剪子铰“老二”
事件就没有受到追究,他的这一不凡事迹遂意作为醉后疯闹蒸发。
米其南回到城市,回到电影厂,甚至他又是意气风发,美梦连连,天真烂漫起来,于是有了《踌蹰的季节》里的大同酒家民间小作家们的一厢情愿的晚餐。
当然这个晚餐比正经的部级单位中国作家协会的外事宴请差远去了。
直到1962年十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即北戴河会议,即号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的那次历史性会议召开以后,米其南之流又仓惶地被轰出大城市,重新下乡劳动,被称作“回锅肉。
那次会议之后,政治形势一天比一天严峻,然后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然后“一举粉碎”
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新的历史时期”
……米其南是在轰轰烈烈的文革当中结的婚。
居然有一位乡间中学语文老师追求他,再加上热心的农村干部非给他介绍这个“对象”
,从介绍对象这件事当中米其南体会到在农村与在城市人们判断标准是不同的。
在城市,他已经是不可接触的贱民,而在农村,人们不相信那些眼睛看不到的东西,例如政治帽子。
又追求他又(他以为是)找人来说合的女教师比他小六岁,淡眉细眼,小鼻孔小嘴,细碎的牙齿使米其南想起黄鼠狼,稀疏的头发使米其南为她年轻时候的缺少营养而哀伤。
她一心热爱文艺,崇拜文艺家,压根不在意右派乎左派乎人民乎阶级敌人乎,而米其南倒是始疑之,继说服之,他一再向小六儿(这是米其南给她起的代号)表示他的处境已经很不妙,实不应该再给她带来阴影。
所谓不妙与阴影是什么意思,他自己也说不明白,但是他以为小六儿能够理解,其实后来证明她一点也不理解。
城市人的妙与不妙,光明与阴影,农村人是懂不了的。
淡眉细眼发育不良所以有几分楚楚动人的教师硬是在他糊涂麻木之际嫁给了他。
新婚之夜他忽然想起了那把钝剪子。
就在夜兰人静,宽衣解带,凤凰于飞,身体的各部分叠印重合,即将鱼水交融的那一刹那,他失声惨叫,家伙物件,奇痛钻心,任何事情都做不成了。
小六儿文静得心疼煞人。
她悄无一语。
照旧搂紧了他,与他细声细气地说话。
甚至向他背诵普希金的爱情诗《我想起那美妙的一瞬》,小六儿说:“这就挺好,这就挺好……”
说得米其南泪如雨下。
也许正是这个时候,米其南承认自己确实爱上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