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别了,辫子(4)

第一章:别了,辫子(4)

但见街道上,一队队学生、教员,乃至市民,手执三角旗、长条旗,结队成片,围聚着在激切地顾盼什么。徐特立**与小胖也钻入人群,骤然间,四目大愕——一位颧骨稍突,身子微瘦,穿着朴拙长衫的人,满脸忿激,执刀切断指尖,用淌洒的热血,在一幅白竹布请愿书上重重写上:予断指以送,吁请召开国会,速解国难!

徐特立这位正是徐特立,字师陶,时年34。1906年至1919年先后在周南女校、长沙师范、湖南第一师范等校任教。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大睁双目,眼里泛出深为震撼的泪光,径自咀嚼着:“徐——特——立?!

”这是**与后来成为自己所敬重的老师的第一次相见,算得是历史的机缘。徐特立等人的请愿血书,送到了湖南巡抚余诚格手中。这位巡抚大人一瞄见血色的字迹,不由得目光一跳,旋即便将目光扫向请愿代表道:“我大清皇上,已命奕匡亲王为总理大臣,重组内阁,《告示》已颁,你等不得再生事端。”显然,话语中夹带着威胁。余诚格巡抚所谓的《告示》,其实张贴得满街都是。令巡抚大人万万想不到的是张贴在衙门口、枯树头的大《告示》,居然被“大胆狂徒”扯掉了!

那还是一名学生,立在翘起的盘根上,扬臂一吼:“我们不要昏庸的皇亲国戚,我们要还政于民!

”“召开国会!

”“还政于民!

”请愿人潮,群情激昂。冷不丁地不知从哪里飞出一声喝令,但见一名军官已率着一队府兵扑来。“想造反?”巡防营统领黄忠浩拔枪一扬,“巡抚有令,造反者,抓!

”“砰!

”一声信号,虎视眈眈的清军闻风而动,四下围到。请愿队伍,一时大乱。“打倒卖国的清朝政府!

”呼号一出,条子(传单)满天撒开。人丛中的小胖大惊失色,拖过**就逃。**欲辨究竟,伸手接下飞舞的条子,一张,又一张。“小同学,快走!

”喊口号的中年汉子顺势塞给**一卷报纸。“哎哟!

妈呀,都抓人啦,你还?……快!

”小胖又拖住**,奔回了学校。进湘乡驻省中学的这天,**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东山,抑或在自己家乡韶山,哪里会生出这种惊心动魄的风波来?太不可思议,太不平常了!

这印象太深的刺激,第一次从心灵上可感可知地震撼了**。他需要静一静,需要想一想,需要理一理。当天晚上,大寝室里的室友们都已进入梦乡。**俯卧在床上,就着门缝泻入的一缕走廊灯光,贪婪地读着一张张条子,震撼之下,也有一种共鸣。是呀,再不召开国会,再不倾听民众的呼声,不顾民众的死活,听凭满街、满江的太阳旗、米字旗、星条旗得意地招摇,这国家还有不亡的吗?想着、理着,他又对照起《民报》来……枕头边已尽是报纸与条子。“又是孙中山!

”**心神一提,目光盘桓在《民立报》上,饥渴地咀嚼着,宛如亲睹——长鸣的警钟声里,孙中山急切地号令着。那是1895年,陆皓东谋袭广州。失败了。陆皓东中弹倒下。那是1900年,史坚如炸两广总督署。失败了。史坚如倒在血泊里。那是1907年,徐锡麟、秋瑾举事安庆、绍兴,事泄。失败了。两人先后倒入汩汩血流之中。那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在广州起义。再度失败了。在**眼门前,仿佛于漫漫血流之中,竖立起了一座“黄花岗72烈士”的墓碑……血染的墓碑渐渐又归复作**神思中的孙中山,他仿佛亲耳聆听到了孙中山先生字字泣血的声音:“血钟一鸣,义旗四起,拥甲带戈之斗士遍于中国十余省。”他觉着孙中山先生与《盛世危言》作者郑观应很有些不一样。他轻轻翻出他的“宝贝”——一叠不太起眼的小条子,上面有《世界英杰传》中他所仰重的人物,如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叶卡特琳娜女皇、格莱斯顿、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生平与事迹。而此刻他找到的是郑观应,郑观应主张“借商以强国,借兵以卫国”,这虽不无道理,但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呢?且不会把养育了五千年炎黄子孙的神州古国都等亡了吗?他怀疑起久所敬重的《盛世危言》来。他跟孙中山先生有了更多一点的共鸣。对**来说,他是第一次听说孙中山这个人和同盟会,也是第一次知道革命党人。他从心里敬佩这些反清起义的志士、先驱!

他感悟到全国正处在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冲动!

大寝室里,**的目光从《民立报》中缓缓抬起……一对灵澈的眸子,在幽思着、权衡着、决断着……还是张贴新生录取榜的布告栏下,现在又是人头攒动,议论纷纷。正是“新生榜”的对面,贴着一份令全校为之震撼的“政治宣言”。无规则的大字,一如浪涌波翻的湘江——国难当头,民族垂危。希望所系,乃在政府。我吁请:电邀孙中山先生回国,就任新政府总统;同聘康有为先生任国务总理,梁启超先生任外交部长……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青年毛泽东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青年毛泽东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别了,辫子(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