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定要当英雄
1887年2月25日,回龙山染铺农民林焱臣的妻子张氏吃完饭后,肚子突然疼痛起来。这是她怀的第二胎。凭感觉,她知道要分娩了。林焱臣马上将她扶到床上,然后喊亲房叔伯的嫂子、婶娘来帮忙。经过一夜的折磨,孩子出世了,是个男孩。这孩子虽然是第二胎,林焱臣却疼爱有加。那时,鄂东一带农村有“子多是福,儿多势大”的说法,已近30岁的林焱臣又得一子,心中自然高兴。他认为,儿子长大后,就是他事业的好帮手。过了几天,林焱臣给他起了一个“育英”的名字。林育英在同辈叔伯兄弟中,排行第八,故人们习惯称他“八哥”。他长得又白又胖,又喜欢笑,里男女老少都很喜欢逗他,特别是那些年长的人,见小育英长得十分可爱,总爱在他屁股上拍打几下。到了1904年,林育英已有7岁。他的父亲既种田,又做布业,跑过许多地方。他虽然识字很少,因经常外出,见了不少世面,深知没有文化的苦。他常对里的人说:“我一定要把儿子育英送到学校读几年书,再不让他们受我这样的苦。”为鼓励儿子读好书,他还对林育英说:“将来要出人头地,必须读书。人有文化,干什么都行。过些时候,我送你上学,你要听先生的话,把书读好。”那时,林育英还小,听不懂林焱臣的话。父亲讲话时,他只是不断地点头。1904年秋,林焱臣将林育英送到堂侄儿林子和办的私塾读书。林子和比林育英大二十来岁,他在村里办起一所私塾后,附近一带小孩均到他这里读书。他的文化不很高,教书却很负责,尤其是对亲房叔伯的几个弟弟,要求极为严格。林育英初入校时,玩性很大。因而,他的成绩不太好。为这,他在课堂上常挨林子和的打。有一天,林子和在课堂上点他背头一天教的课文,他站起来背了开头几句就背不下来了。林子和二话不说,用教鞭在他头上猛抽,打得他头上、脸上红一块、紫一块。还有一次,他的大字作业未按林子和的要求做完,字又写得歪歪斜斜,林子和罚他跪半天。他在学校又挨打,又挨罚,但毛病总是难改。林子和没有办法,只得将林育英在学校的情况如实告诉了他的父亲。林子和还对林焱臣说:“古人说过,骄儿无孝子,严父育英才。建议你狠狠管教一下育英。”林焱臣很气愤,决定狠狠地教训儿子一顿。有一天,林育英放午学回家,林焱臣突然将门一关,将他拉到自己面前,用竹棍在他的屁股上一阵乱打,而且打一下,问一声,问他听不听老师的话,要不要好好学习。林育英从未见父亲发这么大的火。父亲动了真的,他很害怕,为少挨打,他边哭边央求说:“您不要打我,我听老师的话呀……”从这以后,林育英在堂哥和父亲的两面夹攻下,读书态度渐渐端正。他暗中发誓:今后一定不能为读书挨打,一定要成为子和哥最喜欢的学生。果然,到了1906年,他的学习态度大为转变,成绩也比过去强多了。当时,比他小一岁的堂弟林育南读书又聪明、又勤奋,他除暗暗向林育南学习外,还时常向林育南请教。离学校不远处,有一座小庙,里面只有两个和尚,因香客不多,比较安静,而且昼夜有油灯。林育英觉得那里是学习的好地方,经常抱着书到庙里去读。经过几年的发奋苦读,林育英终有长进,并成为林子和私塾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1907年,林子和对林焱臣说:“你家的育英读书不错,将来有前途,我再教不了他,你把他送到公立小学去读。公立小学老师文化高,到那里去必能学到很多东西。”林焱臣二话没说,马上答应了。当时,在回龙山新庙办公立小学的是科学巨匠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李卓侯系秀才,思想进步,学识渊博,一生热心乡村教育事业,为黄冈培育了不少人才。他原在新庙开设了一个私塾,后又将其改为学堂,并自任堂长。由于他的学堂在鄂东一带很有名气,过了几年,县里将他的学堂改为公立,称“东乡小学”,并任命他为校长。他为人正直,口才甚好,学生很喜欢听他讲课。林育英进入东乡小学后,学习更为刻苦。李卓侯喜欢学习认真、聪明听话的孩子。林育英又是他最喜欢的学生之一。他除了在课堂上教学外,课外对林育英教育甚多。由于李卓侯的帮助、指点,林育英比别人多学了许多知识。1912年秋,林育英考入外国人在黄州开办的一所洋学堂——东路模范小学。黄州面临长江,名人和文物古迹甚多,名扬中外的东坡赤壁及东坡书院、安国寺、考棚街、茶村祠等古迹,就在学校附近。林育英从乡间进入黄州古城读书,知识、眼界大开。与他同时在这所小学读书的,还有他的堂弟林育南。这时,林育英已有15岁,既是身体发育阶段,又是渴求知识的时期。在学校里,他除了学好规定的各门功课外,还向同学及校图书室借了不少课外读物,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他看完了书,又将里面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军在鄂东打过仗,太平天**队也曾六次出入黄州,并数次在黄州、回龙山、方高坪、堵城、沙和图一带与清军作战,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林育英对明末农民起义军和太平天**队在鄂东地区打仗的事情特别感兴趣,常在课余邀同伴们一道到校外找年龄较大的人讲农民起义军在黄州作战的故事。他非常崇拜《水浒传》、《三国演义》里面的英雄人物,并特别羡慕历代农民起义领袖。他常在同伴中讲:“我长大了也要劫富济贫。”染铺北面有个“神仙寨”,东北有个“桃花洞”,太平天国的一支军队在这两个地方与清军打过几次仗。在“神仙寨”,太平天**队屡战屡胜;在“桃花洞”,太平天**队却几次战败。因而,当地群众有“神仙寨,人都在;桃花洞,人无用”的顺口溜。小育英对这两个地方很感兴趣。他利用假日,几次独自到神仙寨、桃花洞去查看当年的战场遗址,寻找残旧兵器,并向附近的老人打听他们所知道的故事。通过查看、走访,他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并暗暗发誓:我长大后,一定要当英雄。一些老人听了小育英提出的问题后,觉得他志向不凡,夸奖他将来能做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