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参与竞选(3)
在这里,李敖表现了他一切以民族大局为重的宽广的政治胸怀。他心中非常清楚,当今的台湾执政者国民党也好、民进党也好,都不是走向真正民主的政党,两岸谈判成功,台湾的统治者并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但这毕竟比站在“**”的悬崖边上要好得多,对国家有利,对民族有利。早在九年前,他与同学的信中就已倡明此意:“你说:‘……如此一来,这些狐群狗党,岂不是王八翻身,不但不受应得的惩罚,反而在‘一国两制’的保护下,继续骑在台湾人民头上拉屎拉尿。**为了奖赏蒋伪的归顺,说不定到时候还要把中正堂加个蓝顶,把慈湖改造日月潭。天理何在?’其实,你说的这种情况是极可能发生的。但我看来,发生了,也没什么,因为改朝换代,在政治结构上,总难免有‘前朝’的官僚留下来。试看清朝完了,自袁世凯以下,留下了多少前朝余孽?这些余孽,只要‘归顺’得快,他们照样是代换后的统治者,只不过‘文武衣冠异惜时’而已……至于你说这样未免太便宜了‘这匹丑类’,其实便宜了又算什么?政治上,总有一些持盈保泰的不倒翁、见风转舵的投机分子或‘起义’分子。只要这批人能‘洗面’(‘心’是‘革’不了的),形式上归附,也没什么不好。从大处看,不算什么。虽然会令忠良气短,但忠良应有胸襟容忍此种事……当然,这并不是不计较,而是另在历史上计较,不在政治上计较……在政治上,从张邦昌到吴襄(吴三桂之父),都能因附逆而不被追问,但在历史上,在《宋史》、《明史》中,他们都不与忠臣之列。李登辉、郝柏村之流,都是附逆于蒋氏父子的走狗,历史永远不会饶恕他们,但是政治就难说了。”①1999年9月30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李敖在《亚洲周刊》发表了《国家利益与家庭利益》一文,进一步表述了他在这一特殊的历史关头所宣扬的国家民族观念。其中写道:鸦片战争160年来,中国人民遭遇了两大挑战,一个是如何避免挨打,一个是如何避免挨饿。如何避免挨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成功地做到了,虽然付出了“千万人头落地”的代价,虽然付出了惨烈的牺牲和巨大的错误,但在最后,终于做到了没有帝国主义敢打中国了,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这种成就,一般小市民未必感觉得很清醒,这是由于小市民和领导人对利益的理解层次不同,小市民关心的重点是家庭利益,领导人关心的重点是国家利益,至少在挨打的局面下,国家利益要比家庭利益优先,这也就是陈毅元帅在日本人奚落中国人穷得没裤子穿还要搞核子弹的时候,发出“宁要核子,不要裤子”的豪语的缘故。这是李敖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对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做出的最深入的思考。2000年2月21日,为了影响台湾的“总统”大选,中国大陆发表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在台湾产生广泛的影响。次日,李敖在台湾“立法院”对此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唯有“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做法,才能开启两岸谈判的大门,解决目前的困境。李庆华则在记者招待会上进一步阐述,两岸即将面对更严重的情势,新党主张的“一个中国”,不但是务实的主张,更是两岸和平的关键。他认为其他“总统”候选人主张的“**”、“特殊国与国”关系论或其他主张,都不能带来台海和平。3月15日,在台湾大选揭晓的前夕,**总理朱基对两岸问题发表了态度强硬的谈话,表示“**”就意味着流血,希望台湾人民“切莫一时冲动,以免后悔莫及”。这一谈话在台湾岛上产生强烈震动。中央社台北3月15日电称,中国国民党“中央陆工会”主任张荣恭表示,这是**有史以来警告“**”最强硬的谈话,宣示了两岸和、战的底线,**为防堵**当选逐步升高反“**”声浪。张认为,如果代表“**”势力的民进党“总统”候选人**当选,两岸就算不会发生立即的战争,在未来四年,两岸关系也将是经常性剧烈震荡,将严重危害台湾的经济发展。独立参选人宋楚瑜则认为,将来国家领导人代表台湾人民的主流意识,我们不要急统,不要急独,要的是真正的和平与尊重。李敖则表示,朱基的说法很清楚,就是“**上台,**一定打过来”。他还说,台湾如果寄望美国继续为台湾撑腰,那就是大错特错,美国不会为台湾让美国本土承受**核子弹的攻击,我们不必寄望美国人会做这样的牺牲。他希望台湾人应该在无奈中做选择,千万不要把票投给民进党“总统”候选人**。显然舆论各方都在利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抵制倾向“**”的**上台。对这一舆论高压,**则大呼“不是在帮中国的台湾选特首”,他呼吁选民坚定,不要让国、共两党恐吓。台湾无法接受“一国两制”,不能让台湾成为香港、澳门第二。事实上,作为台湾第一大反对党——民进党十多年来的强烈影响,并不是几个谈话几个声明就可以消除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台湾的政治,在依照着某种历史的惯性向前发展。2000年3月18日晚,台湾“中央选举委员会”宣布了获选票数:**:39.3%宋楚瑜:36.8%连战:23.1%许信良:0.63%李敖0.13%**以险胜宋楚瑜的票数当选。从这次选票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新党在其他政党中所处的弱势。李敖拉抬新党的历史使命亦就此告一段落。台湾的民主进程究竟会走向何处,依然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