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方法之三:我们怎样实施“个性化培养”?

基本方法之三:我们怎样实施“个性化培养”?

实施“个性化培养”,首先要考虑的是:家庭教育的个性化培养与学校教育的个性化培养是不是一回事儿?我们的体会是,这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只有弄清两者的区别,才有可能完成家庭个性化培养的特殊使命。个性化培养之一:家里的个性化培养,任务与学校不同小学和中学的个性化培养,主要是指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提供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大学本科的个性化培养,主要是指允许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进度自由选课。显而易见,学校实行个性化培养,是对学生入校之前“已经形成的个性”表示尊重,并按学生已有的个性因材施教。那么,学生入校之前的个性是在哪里形成的呢?答案只能是在原来的学校和家庭。学校难免会换来换去的,父母和家庭却要全程参与孩子的个性成长。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个性化培养承担着两项任务:一是培养好个性,这是目的;二是因材施教,这是方法。与学校的因材施教相比,家庭的因材施教个性化程度更高,可以做到“用量体裁衣式的方法培养孩子”。至于培养好个性与学校的关系,传统的说法是:“父母要为学校提供可教之材、易教之材。”这种说法虽然点明了家庭教育的任务,但不能揭示学校应为学生服务的关系,不如换成更实在的说法:“父母要帮助孩子形成最有发展潜力的好个性,争取在每个教育阶段,都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和社会提供的教育资源。”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已经被人们说滥了的“个性”究竟是什么?有没有可能帮助孩子形成最有发展潜力的好个性?“个性”究竟是什么?简而言之,“个性”就是个人在气质、性格、智能结构、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的倾向性和稳定特征。那么,个性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让孩子区别于其他人的个性特征,究竟来自先天遗传?还是来自后天环境呢?据纽约大学20世纪中期一项长达2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人的气质特点——如“活动量、节律性、趋避性(对新刺激是趋近还是回避)、适应性、反应阈(什么程度的刺激量才能引起反应)、反应强度、情绪本质(通常是愉快友善的还是相反)、注意力分散度、坚持性”等,主要受先天因素影响,从出生到成年变化不大。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进一步发现,一些被认为是先天遗传的气质特点,可以从胎儿期的母体影响得到解释。比如说,孕妇恐惧或过于激动会引起大量释放神经介质儿茶酚胺,导致胎儿缺血缺氧窘迫惊惧,经常如此就会妨碍孩子形成“安乐型”气质。与此相反,孕妇安详的情绪;愉快地说话和唱歌;轻柔的抚摸胎儿;适当且未被污染的饮食……却有助于孩子形成“安乐型”气质。这些发现给我们的启发是:先天的概念应分为“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环境”两部分,单从孕妇的心情对胎儿气质的影响来看,胎教就值得尝试——但需要非常慎重,应尽量采用天然的、非器具的方式,以确保胎儿的安全。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除了先天形成的气质,个性的其他方面,如性格、智能结构、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等,受成长环境的影响更大。这些研究成果,说明孩子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可塑的——不是被父母有意塑造,就是被环境无意塑造。与其把跟孩子命运相关的个性塑造交给祸福难测的偶然性,不如用科学方法和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引导。个性化培养之二:形成理想个性的三个途径我们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归纳出帮助孩子形成理想个性的三个途径——A:利用母体对胎儿气质的影响,孕育一个安乐型气质的孩子。B:利用环境对孩子兴趣的影响,熏陶孩子的情趣、胸怀和理想。C:利用有益活动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形成建设性的个性特征。A:利用母体对胎儿的影响,孕育一个安乐型气质的孩子。孕妇要做“理想型母亲”。只要你没选择终止怀孕,就应满怀欣喜地期待小生命的孕育和降生。婷儿的妈妈是从孕前就开始学习优生优育优教的知识,有意给胎儿创造理想的生长环境。孕妇通过合理的营养;安详的情绪;愉快的歌声、笑声、说话声;轻柔的抚摸等自然的胎教方法,有助于胎儿形成“安乐型”气质。丈夫要想方设法让孕妇保持好心情。做不到这一点的话,以后会很麻烦。韩国有位儿童心理科医生,小儿子是好养育的“安乐型”气质,大儿子却是典型的“磨娘精”,敏感、多疑、退缩、挑剔……为什么同父同母的孩子天生气质却截然相反呢?因为母亲两次怀孕时的处境和心情完全不同。第一次怀孕时,准妈妈正在繁忙劳累的实习期,她从上司和丈夫那里得不到任何照顾,整个孕期多次陷于绝望、焦虑、愤怒和失望的情绪之中,多年后写到当时的情景,还忍不住激动和愤怒。这些强烈的负面情绪会引起血管收缩,让当年的胎儿反复陷入缺血缺氧的窘迫惊惶之中。一有新信息就让胎儿陷入难受,自然会形成敏感、多疑、退缩、挑剔的反应模式。后来这个妈妈想了很多办法,才让这个“磨娘精”变成了快乐的小学生。另外,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布列瑟顿研究发现,婴儿的情绪类型在1岁前有很大的变动空间。天生的“磨娘精”也有可能被“及时而亲切的照料”改变成一个“安乐型”的孩子。气质问题不是智力问题,也不是品质问题。父母可以细心观察,寻找孩子容易接受的引导方式,慢慢调理。比如说,孩子抗拒陌生的新衣物,那位韩国妈妈就先把新衣物在孩子熟悉的旧玩具堆里放几天,等孩子看熟了,“脱敏”了,再给孩子用……不过,为了避免这份麻烦,还是从孕期保持好心情更省事。孩子在娘肚子里不遭罪,出生后就会让父母少遭罪,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会少遭很多罪,有利于形成富有亲和力的好个性。B:利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熏陶孩子的情趣、胸怀和理想。提到成长环境对孩子个性的影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在前两次搬家之后发现:家在坟地旁,孩子就喜欢模仿送葬仪式;家在集市中,孩子就喜欢模仿做买卖。她本能地意识到,环境对孩子的兴趣和理想影响很大,为了让孟子喜欢读书上进,她决定把家搬到学者聚集的学宫(书院)附近。结果,这个谈书论礼的环境引发了孟子读书报国的兴趣,这个兴趣最终促使孟子成为了提出“仁政”学说的“亚圣”。孟母用改变成长环境的办法,成功地调整了孟子儿时的兴趣爱好,是家庭个性化培养的典型范例。(顺便说一说,我们认为,引导孩子胸怀大志与教育孩子热爱劳动人民并不矛盾。比如说,孟子虽然脱离了劳动阶层,但他提出的“仁政”学说就包含着对劳苦大众的爱护与体恤。在社会精英与普通民众的关系方面,古人给后人提供了极好的处理方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知识分子的这一生存策略和精神守则,我们是在高一的一个星期天告诉婷儿的,有趣的是,当晚的语文测验就有一道题是“补齐这句话”,全班惟有婷儿填上了空缺的那半句。这个巧合也增加了刚渡过逆反期的婷儿跟父母交谈的兴趣。)在环境影响孩子个性方面,更常见的例子是:爱说笑的父母孩子也爱说笑,善交际的父母孩子也善交际,父母做事马虎孩子更马虎,画家的孩子更容易爱美术……这一类在父母和子女之间传递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而成的,甚至连父母的表情、腔调和走路的姿态,也会通过耳濡目染成为孩子的印记。由此可见,父母想让孩子形成什么样的个性,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给孩子做个活榜样”。内向的父母若想让孩子具有外向的特点,最佳选择就是:在家里带头倾吐内心感受;在外面主动与人问候交谈,让孩子有机会模仿这些外向的行为模式——有些内向的父母就这样培养出了活泼外向的孩子。如果父母在孩子缺乏模仿对象的情况下强迫孩子表现懂礼仪、爱交际之类的优点和能力,只会适得其反。C:利用有益活动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形成建设性的个性特征。个性特征有“建设性”与“破坏性”之分。证明这一点很容易。请读者比较一下描述个性的几个词组:懦弱—勇敢—鲁莽;孤僻—热情—张狂;脆弱—坚强—顽固;拘谨—灵活—轻浮;粗疏—细致—死板……显而易见,诸如此类的个性特征及其不同的强度,对个人发展及团队协作都具有某种建设性或破坏性。由于有益活动对建设性行为要求较高、较多,能让孩子体验到各种行为的“促成作用”或“促败作用”,孩子会在趋利避害的天性推动下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利促成。孩子经常参与各种有益活动,习惯于采用建设性的行为和心态,有助于形成建设性的个性特征。以我们知道的几个优秀程度不相上下的孩子为例,他们都有热衷参与有益活动的特点。在2002年被哈佛本科录取的两个大陆高中生中,来自深圳的男孩马启程,热爱发明创造,曾在高二发明“脚用鼠标”,并在国际竞赛中获奖。来自北京的女孩于海思,在“国际逻辑与数学竞赛”参赛获奖期间,曾在俄罗斯的雅库斯克体验过零下47℃的严寒。还有一位被芝加哥大学本科录取的深圳女孩容忆,她从小热心公益事业,为环境保护付出的努力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另一位被芝加哥大学录取的广州女孩何畅,她当学生会主席时曾组织同学去农村“扶贫”。还有婷儿的高中学弟高睿,他课余热衷于采集制作标本和观察养殖动植物,身为文科生仍夺得了全国生物竞赛一等奖。他的申请材料包括用电子邮件发送自己采集制作的标本照片,虽然托福成绩只有580多分,仍以对生物的热爱和学习潜力赢得了一所美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认为只有全奖留美的学生才优秀。相反的,我们深知国内大学藏龙卧虎优秀学生多得就像满天的星星数不清。在此仅以全奖留美的孩子为例,只是因为美国名校的招生方法是以综合素质与个性特点为筛选标准,他们从同样的筛选中胜出,更能说明“相似性”与“独特性”的关系。)从事文艺创作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性格即命运”。命运是什么?命运就是过去的经历和未来的经历。在招生或招聘的过程中,招收方往往会通过个人的独特经历来识别申请人的个性特征。比如婷儿,她从小享有重视智力开发和性格培养的家庭教育,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初中参加国家级电视台反**主题的电视剧拍摄,感受到民心所向和协作的重要性;高中看到垃圾部落的生存状态,引发对社会发展和人生理想的探索;在应邀访美的各项活动中,多次表现出独立思考的深度和表达主见的勇气……这些独具特色的个人经历,生动地显示着她的个性和素质。招生委员会很容易从学业差不多优秀的申请人中注意到她。个人的独特经历为什么会成为识别个性特征的重要参照点呢?一是因为经历的独特程度具有可比性,如竞赛获奖或课外活动的级别是省内、国内、还是国际?二是因为特殊经历通常会给孩子带来强烈的内心体验,并在孩子的性格、智能结构、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留下烙印。那些具有正面价值的经历和内心体验,自然会增加个性的含金量。父母若想让孩子的个性鲜明突出,不妨大力支持孩子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细心体察和倾听孩子的内心体验,并及时给予引导,尽可能让孩子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心路历程。有人担心精心培养的孩子会缺乏个性,千人一面。这种忧虑是善意的,也是多余的。因为天下没有一样的父母,也不可能有一样的孩子。就是同样优秀的素质体系,也有千差万别的组合搭配,和无法复制的个人经历。英国心理学家迈克尔?J?A?豪在研究中发现:对一个人最直接、最强有力的影响是此人独一无二的个人经历。不论家长多么努力,他们也不可能完全控制孩子的经历,部分原因是一个人的经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生理特征和条件。就算是一对双胞胎,虽然父母总是平等相待,但二人在经历日常生活和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也会有重要的差别,从而决定了兴趣和能力的不同。正因为如此,虽然上面提到的几个孩子相同之点很多,但并不妨碍他们各有各的个性。需要担心的倒是有人习惯于“把毛病当性格,把缺陷当个性”,这种抱残守缺的态度,必然会妨碍个性化培养的成功。个性化培养之三:承认差别,量身定制培养方案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承认个性差别就是要把孩子的优势和劣势具体化,以便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因材施教。婷儿的成长过程就是个性化培养的一个实例。在我们对婷儿因材施教的过程中,主要注意了这样四点——A:在形成“中心兴趣”的过程中,要引导孩子扬长“避短”。B:在提高综合能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孩子扬长“补短”。C:要承认差别,进行“量体裁衣式的教育”。D:要立足现实,鼓励孩子“在昨天的基础上前进”。下面一一道来,供读者参考。A:在形成“中心兴趣”的过程中,要引导孩子扬长“避短”。孩子小时候,那些具有表演色彩的能力和兴趣,如唱歌、跳舞、演奏、画画和一些球类、棋类等,很容易在人们的赞扬声中得到强化。不少孩子因此迷上某种艺体活动,并走上搞专业的路。但是艺体专业对于身体条件大都有一些特殊要求,不是人人都适合,家庭有无培养某种特长的优势,也是不可忽视的竞争条件。我们见过一些中心兴趣与天生条件错位的人,为了成为专业艺体工作者,他们一厢情愿苦苦奋斗十来年,仍然逃不过被淘汰的命运。这种打击相当痛苦,对孩子的时间资源也是极大的浪费。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在形成中心兴趣的过程中,缺乏有远见的引导。父母如能正视孩子的主客观条件,有利于帮助孩子及时调整中心兴趣的发展方向。我们希望婷儿长大能上她喜欢的学校,将来能在她喜欢的领域自由驰骋,因此希望她之所爱恰好是她之所长,避免把中心兴趣凝聚在没有竞争优势的爱好上。我们的做法是,把发展多元智能与提供专业培训相区别,对婷儿兴趣强烈但又缺乏遗传优势的方面,我们既不打击,也不提供专业培训(以免强化到迷恋的程度)。婷儿3岁左右曾经热衷于在钢琴上即兴作曲,但手不够大不利于弹琴——当时也买不起钢琴;4岁时曾一度渴望跳芭蕾,但遗传基因中看不到身材方面的竞争优势。对这些兴趣,我们仅仅用欣赏的态度鼓励她自娱自乐,结果,婷儿的音乐智能发展得很好,观舞和跳舞的兴趣也长盛不衰,又没有“入错行,难发展”的痛苦。婷儿6岁前后也曾学过一年电子琴。我们的动机很明确,只想借此促进智力发展和培养“干正事”的习惯,所以没上电子琴班,而是在妈妈指导下自学自练。大人只要求她手形正确,每天坚持练习30—45分钟。因为没有进度压力,婷儿的自学兴趣一直很高。婷儿弹了两本《小汤普森练习曲》,又从《拜厄》第45条开始接着往下练。因为学会了“把难点化整为零来攻克”的办法,婷儿越练越有自信心。能弹妈妈弹不了的曲子,也让小小的她感到自豪。后因学校布置的作业太多,实在抽不出时间弹琴,才逐渐停了下来。婷儿中学住校后还忙里偷闲弹钢琴玩,至今仍热衷欣赏各种音乐和演出,兴趣浓得很。我们认为,对于不准备走艺体特长生之路的孩子来说,进度和考级远不如保持兴趣和培养自信心重要,大人切莫因为投入了较多时间和资金,就忘了进行此项“投资”的原始动机。B:在提高综合能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孩子扬长“补短”。著名的“短板理论”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在中小学阶段,孩子自我认识的能力有限,较难发现自己的哪块木板最短,父母要像智囊团一样,定期帮助孩子分析寻找妨碍整体水平提高的短板在哪里,并想出解决办法,引导孩子把短板加长。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学业进步,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学会“寻求突破,不断前进”的方法,为自主发展积蓄后劲。到目前为止,婷儿仍然在用定期反省的方法寻找需要加长的短板。婷儿中小学阶段的寻短工作和学习周期联系较紧,一般在期中期末考试后,配合学校安排的小结、总结、家长会以及向各科老师咨询的机会,顺势进行,但不局限于学业。我们的做法是,一看整体素质的各个方面有什么不足?二看具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有什么缺陷?然后再对症下药,缺什么补什么(详见第五章《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小学篇》)。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尚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肯定不止一个,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应该坚持一段时间只集中解决一个问题的原则,以免孩子无所适从,反感抵触。比如说,在小学阶段,我们指导婷儿分段解决了“体育锻炼、计算速度与准确性、书写速度与准确性、烂班不能正常上课、防止近视加深”等等问题。在初中阶段,我们引导婷儿分段解决了“高效率地利用时间、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初步建立起能力体系、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等问题。从高一起,婷儿明显进入了良好的自主发展阶段,开始主动地从父母和老师、同学、课外读物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汲取精神营养。学习上的短板,完全由她自己去寻找和加长,我们则集中考虑用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充实她的精神世界。那时候,每个周末的愉快谈话,都像一次精神大餐。可以说,“及时补短”和前面介绍过的“提前输入”是我们最常用的教育方法。提前输入像播种,及时补短像追肥。肥料选得准,来得及时,庄稼自然就长得壮。C:要承认差别,进行“量体裁衣式的教育”。中国父母对孩子有很多相似的愿望,孩子的情况却是千差万别的。要想把美好愿望变成现实,必须了解这些差别,为孩子提供“量体裁衣式的教育”。比如说,活泼的孩子要侧重于训练持久性和细致程度;老实的孩子要侧重于训练灵活性和反应速度;外向的孩子要练习让别人把话说完;内向的孩子要练习主动问好聊天;太爱动的孩子,不妨用节奏舒缓优美的乐曲来帮助其安静;太文静的孩子,则可用节奏欢快跳跃的乐曲来促使其活跃……总之,对症下药,度身定做,就容易见效。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例——不同体质的男孩,需要用不同的训练来帮助。瘦小懦弱的小男生,先要训练他如何保护头、眼、裆,避免重要部位被男同学打伤,然后要教孩子通过正常渠道寻求保护和解决问题。包括:要求孩子及时向老师和家长反映情况;家长直接和霸道的同学交谈;家长直接和对方家长交谈;请校方出面解决问题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孩子身心受伤的危险性。强壮勇猛的男孩,则要多举实例告诉他滥用武力的严重后果,并训练如何克制使用武力的冲动,增强体恤他人的同情心,把体格优势引导到保护弱小的正义感上来。以建立性别自信心为例——不同外貌的女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引导。对因相貌而自卑的女孩,父母要多举实例强调“女人因可爱而美丽,不是因美丽而可爱”,并不吝告诉孩子“你哪儿哪儿可爱,我们如何爱你……”平时还要教给孩子怎样使自己更可爱的种种途径(参见第十二章《家庭性教育的方法与时机》的《指点“美、妙”境界,追求持久魅力》一节)。对那些漂亮女孩,则要多举实例强调美貌潜藏的种种危险,并教给孩子远离危险的具体办法,帮助孩子树立“凭真才实学自立于世”的坚定信念。以提高办事能力为例——不同个性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指导。在学习办事的过程中,胆大的孩子要训练先打腹稿,避免因准备不足而结结巴巴;胆小的孩子要多做模拟练习,以心中有数来提高勇气和自信心。在此,不妨重温一下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有一次,子路请教孔子:“一个人想办一件事,能不能马上动手?”孔子回答说:“你有父兄健在,怎么能不先去问问他们的意见呢?”随后冉有也向孔子请教相同的问题,孔子却说:“当然应该马上去做!”旁边的学生觉得奇怪,问孔子为什么同一个问题有两种回答?孔子说:“冉有遇事犹豫不决,所以应该鼓励他办事果断;而子路总是好胜急躁,所以要他多方考虑,避免草率从事。”以激发学习斗志为例——不同处境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激励。对处于劣势的孩子而言,最为有效的引导办法是,“一步分做几步走,让孩子有机会体验成功。”因为处于劣势的孩子普遍比较自卑,特别需要体验“我能行”的感觉,找到自我肯定的心理依据,从而增强自信心,唤起努力奋斗的愿望和勇气。对处于优势的孩子而言,则要用“天外有天”来防止自满,那些不断更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求,比“不要骄傲啊”这种令孩子反感的空泛敲打更有吸引力,更能激发继续奋斗的热情和渴望。D:要立足现实,鼓励孩子“在昨天的基础上前进”。有人说我们对婷儿的要求太高,太完美,这种方法不适合于别的孩子。这种说法是错把培养方法和具体目标混为一谈了。其实,我们对婷儿的要求一直是“立足现实,在昨天的基础上前进”,每提一个新目标,都是她努一把力就能达到的。我们认为,这种“量体裁衣式的培养方法”对任何孩子都合适。不论什么基础的孩子,只要立足自己的现有水平,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走,都能形成富有发展潜力的个性特征,不断地积小胜为大胜。做父母的,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较。不少父母就是在这种比较中忘记了孩子昨天的基础,恨不得孩子马上赶上或超过别的孩子,以至于失去应有的耐心。这样做的父母不论是出于追求完美,还是出于虚荣攀比,结果都是“欲速则不达”。这样的家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父母的期望值在山顶,孩子的基础在山脚,即使孩子从山脚攀登到山腰,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但离山顶还是差得远,父母还是不满意,不高兴,动不动就用榜样来贬斥孩子,甚至还要打骂。孩子觉得很委屈,觉得再努力也没有用。长此以往,孩子必然厌恶学习上进,甚至会把兴趣转移到消极或危险的方面去。香港最有名的绑匪头子张子强,小时候总是被父亲斥责,经常夸奖他的却是一个黑社会的小头目,这一点对他主动选择违法犯罪的人生道路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感觉良好”不仅对大人重要,对孩子更重要。父母多让孩子在正面事物上“感觉良好”,孩子就容易对正面事物感兴趣。想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调整为“在昨天的基础上前进”,真心地为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喝彩,就行了。孩子的心灵舒展,才能形成最具发展潜力的好个性,才有机会创建自己的幸福人生。独生子女父母常犯两个毛病,一个是溺爱,一个是急躁。溺爱的父母潜意识里永远把孩子当婴儿,很少考虑让孩子进步的事。急躁的父母往往用愿望代替现实,很少想到孩子只能在昨天的基础上朝前走。对溺爱的父母而言,每天给孩子提出一点小小的新要求是很好的矫正办法。对急躁的父母而言,把“一步到位”的愿望分解为“十步到位”或“百步到位”的计划,很多老是做不到的事反倒有可能做到了。不论是急躁的父母还是忧心忡忡的父母,周弘先生的《赏识你的孩子》都可谓一剂良药。周弘先生不仅让先天耳聋的女儿学会了说话,还把她培养成了少年大学生、留美博士生,他的秘诀就是:用教婴儿学走路、学说话的耐心和信心对待学习落后的孩子,把“你不行”变成“你能行!”一份10题9错的答卷,在他嘴里竟能变成:“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第一次居然就做对了一道……比爸爸当年强多了,再努努力,说不定还能多做对几道呢!”父母若能这样赏识激励孩子,再加上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辅导,孩子一定能一步一步实实在在地向前进!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上一章下一章

基本方法之三:我们怎样实施“个性化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