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神舟:第二次飞行

神州神舟:第二次飞行

神舟2号飞船于2001年1月10日1时零分发射升空后,进入了距地球表面高度近地点为200千米、远地点为340千米的椭圆轨道。按照预定计划,这时要进行变轨,将飞船调整到距地球表面340千米高的圆形轨道上。变轨能否成功,将影响飞船在轨飞行和准确返回预定着陆区。

地处北京燕山脚下的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内,大型计算机按照技术人员的指令,高效地对各种数据进行综合处理,迅速生成了飞船变轨的实施步骤。当飞船飞行至远地点高度时,地面控制人员下达了变轨的指令。该变轨指令通过相关测控站点的测控设备直接传给了飞船,在信号传输上中国的设计人员采用了一种称为透明传输的技术,由于它的采用,使得指令从发出到飞船接收到时间只花费2秒钟。接到指令后,飞船上的发动机一次点火,在发动机的推力作用下,飞船成功地进入了圆形轨道。

太空飞行的神舟2号飞船,在圆形轨道上飞行了31圈后,由于气流阻力和地球重力等多方面的影响,轨道高度在飞行中逐渐出现衰减。这就需要通过控制飞船上发动机的点火时间和推力,使飞船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飞行,即进行轨道维持。

此时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统一指挥和调度下,由陆海基航天测控网实施首次轨道维持。控制飞船飞行轨道,需要精确的轨道计算。地面发送的轨道控制数据差之毫厘,对在太空中飞行的飞船来说,调整后的轨道便有可能相差几十甚至上百公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首次启用了最新研制建成的测控网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了测控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测控设备的远程监控,大大提高了测控网的可靠性和有效性。12日20时24分,进行轨道保持的控制数据指令向飞船发出。不久,从飞船上传回的数据表明,飞船已接收到指令并成功进行了轨道调整。这种轨道维持,在神州2号飞船的飞行全过程中,要进行多次。

中国的载人航天测控网

中国的载人航天测控网包括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海上测控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神舟2号飞船运行过程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启用了最新研制建成的测控网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了测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测控设备的远程监控,大大提高了测控网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中国不仅拥有长春、厦门、闽西、渭南、南宁、喀什等陆上固定测控站和2个活动测控站,而且拥有远望1号、远望2号、远望3号和远望4号4艘航天测控船。在神舟飞船运行期间,它们分别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布阵,执行境外对神舟的测控与通信任务。西安测控中心、各地的测控台站和测控船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指挥调度下,保证了神舟在上升段的测控通信覆盖率达到100%,完成了在轨运行和返回阶段重点弧段的测控通信,为飞行试验的圆满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神舟2号绕地球第107圈,经过南大西洋上空时,在这里等待的远洋3号测量船会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16日18时33分,按预定计划,飞船飞临远望3号上空。舰载雷达天线稳稳地跟上了刚从海平面出现的神舟2号飞船。与此同时,船载其它各测量通信设备也按预定方案,准确及时地捕获跟踪目标,获取飞船各种有效数据。通过远望3号的遥控指令,飞船进行了姿态调整、舱体分离,此时从船上的显示屏中可以看到一个亮点,正在向下方运动,这就是分离后的返回舱,他已从飞行姿态转为返回姿态开始返回。

在返回轨道上飞船运行了大约24小时后,飞船进入了距地面80千米的大气层。此时由于返回舱表面与大气层的剧烈摩擦,产生的等离子层,在飞船外围形成了电磁屏障,致使地面与飞船失去联系,但经过严格的轨道计算,技术人员可以估计出飞船的大致降落区域,地面搜寻人员早已等待在内蒙古中部的草原上。返回舱在落地后会发出信号,让搜寻人员确定它的具体落点。此时4架直升机和6辆搜索车会飞快赶向着陆点。

神舟2号是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航天飞船,技术数据表明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按预定计划神舟2号在太空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了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了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各种试验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宝贵的飞行试验数据。

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神舟:载人航天的故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神舟:载人航天的故事
上一章下一章

神州神舟:第二次飞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