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摘编的附录:王小波是谁?

一个摘编的附录:王小波是谁?

●文化艺术版《我的精神家园》作者简介:王小波,学者,作家。1952年5月13日生于北京,1968年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业管理。1984年至1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时代三部曲》、电影文学剧本《东宫·西宫》及数十万字的杂文随笔文字。●花城版《时代三部曲》作者简介:王小波,男,1952年生于北京。他是唯一一位两次荣获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第13届和第16届)的祖国大陆作家。他经历、学历复杂,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生,后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再学计算机,在统计系当助教,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他的作品在海内外有相当大的影响,被海内外行家誉为“大器晚成”的、真正的“文坛外高手”。●王小波《我为什么要写作?》:我自己的情形是这样的:从小到大,身体不算强壮,吼起来音量也不够大,所以一直本分为人。尽管如此,我身上总有一股要写小说的危险情绪。插队的时候,我遇上一个很坏的家伙(他还是我的领导,属于在我国这个社会里少数坏干部之列,我就编了一个故事,描写他从尾骨开始一寸寸就成了一条驴,并且把它写了出来,以泄心头之愤。后来读了一些书,发现卡夫卡也写了个类似的故事,搞得我很不好意思。还有一个故事,女主人公长了蝙蝠的翅膀,并且头发是绿色的,生活在水下,这些二十年前的作品我都烧掉了。在此一提是要说明这种危险倾向的由来。后来我一直抑制着这种倾向,念完了本科,到美国去留学。我哥也念完了硕士,也到美国去留学。我在那边又开始写小说,这种危险的倾向再也不能抑制了。●王小波的胞兄王小平:他选择的美,不是一种纯严肃的美,更多的是趣味或amusement,他最怕的就是无聊,这正是智商高的人的特点。此外,他没有放弃努力,或更明确地说,对纯理性的追求。也许对他来说,单纯浸浴在美中,有点过于简单和女性化,据我所知,他在数学和哲学上都有相当涉猎。在生活中,我看到纷繁的扰动,无尽的追求。而小波就完全不一样了。他遗世独立,沉浸在幻想的世界里。正因为如此,他才葆有更多的赤子之心。●王毅《不再沉默》序:在我看来,王小波的成功与可贵,其一在于他不仅像陈(寅恪)、顾(准)那样具有说真话的勇气和识别真伪的能力,而且尤其具备了一种说真话的智慧和艺术,以及开始有机会触及了那种使真话传播出去的手段;其二,则在于他的话固然都根植于那饱经忧患的“罗马”,然而却再也不会抽回身走上十字架认定为这说话的最终结局。相反,他憧憬和努力探索的,是能够走出一条两边都开满牵牛花的路;是有一天像尼采诗中说的那样,去“做天上的云”。●王蒙《难得明白》:王小波当然很聪明(以至于有人说,他没法不死,大概是人至清则无鱼而且无寿的意思),当然很有文学才华,当然还有所积累,博闻强记。他也很幽默,很鬼。他的文风自成一路。但这都不是我读他作品的首要印象,首要印象是,这个人太明白了。●许纪霖《他思故他在》:在中国文化的精神谱系上,王小波似乎是某种异数:不仅其文学风格无法归类,而且这个人也难以理喻。从年龄来说,王小波属于红卫兵一代人,但偏偏最缺乏红卫兵的狂热激情,反过来倒多了一份英国式的清明理性;从思想脉路来说,他似乎是半个世界以前中国自由主义的精神传人,但又不似胡适、陈源那样带有自命清高的绅士气。我们很难想像在中国文化的内部,会有王小波这样的人出现,但其人其书又分明不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一个罗素的信徒、热爱理性和思考的自由主义者、独立不羁的民间撰稿人——作为思想家的王小波,留给后人的,就是这样的形象。●戴锦华《智者戏谑》:王小波无疑是当代中国文学、乃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一位极其独特且重要的作家。他让我们快乐并沉思,他让我们痛楚并欣悦。他展示给我们汉语写作的一个别一样的平台。●艾小明《地久天长》阅读笔记:小波是追求伟大和完美的,在这条路上,没有任何力量阻止得了他,唯有死亡本身。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又看见了他,看见了他洞悉人性、不禁莞尔的笑容。●王小波妻子李银河:在我的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关于王小波是谁,当然还有、并且还会产生许多各不相同的说法,这便是“误读将仍然继续”的例证。一个被误读的文坛异数,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份长长的有众多个解的方程。但有一点却是一定的,无论作为小说家、杂文家、剧作家,还是作为被“追认”的思想家,他始终都是一个人,而不是神。在这里,我想引用一位清醒者的话给我们大家(尤其那些意欲造神者)都提个醒:“有一次听身边某位见过王的熟人转述王对小说这一行业的看法,好像说:现今的小说家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因为几个世纪以来,层出不穷的文学大师早已把各个领域各个角落挖透写尽了;可同时,今天的作家也犯不着太自卑,因为他是站在那么多大师创建的基础之上进行当代写作的,起点比过去的作家们高,想次也次不到哪儿去……如果这些转述属实,我想,王小波先生倒真是说出了某种带有普泛意义的东西。至少,它吻合了我对王作品在脑中已有的印象:出手不凡,但又不像死后人们恭维得那么好,那样高。在我读过的王的作品中,《黄金时代》写得最顺畅痛快,只是末尾有一些控制不住;《革命时期的爱情》要更好些,《我的阴阳两界》要稍差些;《万寿寺》功力不凡,可读着累人;《二零一五》则与一般的先锋小说相去甚远了。……我以为,王在小说上的功绩是让人们重又觉得小说亲切、好看。另外,性描写也自然。两点是一般当代作家不易达到的。但如果说,他这种叙事方式中国以前没有,好像便有点过了。至少我读他小说时,脑中会想起当年徐星和洪峰早期的影子。对于王小波这样的一个一再被误读的文坛异数,在满怀敬意的同时,我们还是应该稍稍地客观一些。客观是对王小波最切实的尊重。王小波不喜欢装傻的人,不喜欢装聪明的人,更加不喜欢夸饰与矫情。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向权威发难、颠覆文学――十作家批判(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向权威发难、颠覆文学――十作家批判(一)
上一章下一章

一个摘编的附录:王小波是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