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王小波依然健在
这无疑是一个非常荒唐的假设,是一个对生者与死者都有失敬意的假设,在此我要请求他们理解并原谅。但假设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逻辑方法,当我们对某些事物无法有效地加以证明的时候,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通过运用假设来进行证伪。证伪并非伪证,它仅仅是说明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假如王小波依然健在,他首先要面对的仍然是作品的出版问题。《时代三部曲》也许仍将被无限期地搁置,《黑铁时代》和《地久天长》更是遥遥无期,或者根本就不可能编辑出版;发表的环境当然是大大地宽松了,但对王小波来说,可能仍然属于被周折延搁的部分。而已经出现过了的“王小波热”,无疑将被推迟许多年才可能发生,但如果真地是在多年以后,恐也就不会有王小波热了。在缓慢的误读中,时间本身能够消弥的东西要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钻石的光芒当然不会因为时间的打磨削减半分,但是因为没有骤然间的爆发,它的光芒却注定只能被很少的人所看到,而且遥远又细小。假如王小波依然健在,可以肯定,他的作品不会有现在我们已经看到的如此众多的谬托知己者。如果不是王小波的突然逝世,他们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挺身而出”的,因为在王小波生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一直保持着(谨慎的?)沉默,他们原本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中最不应该也最没有道理沉默的少数,但在王小波生前,他们却一直不肯站出来说话,所以假如王小波健在,他们仍然将怀着小心保持一贯的姿态、或者伺机而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许会把自己那份矜持的不以为然转换成不屑的姿态。他们的笔下也不会有现在这样多的有分寸有节制的恭敬,或者竟是毫不容情的批评也未可知。而他们中的极少数还可能是装神弄鬼者中的一员,揣着聪明装糊涂,甚至揣着糊涂装糊涂。装傻谁不会呀!王小波曾经无情地批评过这种装傻者,但他们将仍然装下去。假如王小波仍然健在,在传媒上,王小波会是什么呢?“自由思想家”的桂冠会飞落到他的头上吗?“鲁迅之后第一人”会有人提么?“十年之后诺贝尔若将垂青中国作家,必王小波无疑”的说法还会出么?正如一位青年批评家所说:“中国历来有盼望他人成为烈士的传统。这一点文学界似乎尤甚。大家恐怕还会记得当时海子之死所引起的盛况吧,诗歌那几年着实热闹了一番……小说界似乎还没有‘烈士’,如今好容易死了人,看来无论圈外人还是圈里人,这场抬棺出游的风光还是要演习一回的。快来听吧:‘小波这样’‘小波那样’‘那天,我跟小波如何如何’……依旧是万古不变的过场,依旧随处可见的嘴脸。是啊,那已踱入另一个世界的沉思的王小波又能如何呢?”假如王小波依然健在,平静之中也许会多一些沉默的知者,他们从不拒绝阅读也从不故作姿态的假装不屑,但在小说界的造神运动中他们气愤了:我不读王小波!这当然是一种情绪化的抗拒,不是针对王小波,而是针对那些谬托知己者的。更进一步地检讨,假如王小波依然健在,他肯定也会笑话我的胡言乱语。假如……然而,假如毕竟只是一种假设,沉痛的事件却已经发生。喧嚣与聒噪将倒致逝者的第二次死亡。一场对王小波的全方位误读正是在这沉痛的事情发生之后开始的,而在这场误读中,王小波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王小波了,“你成了圣徒,你成了唾液和矫饰的惊叹……你,什么都不是了。”(徐江《王小波,你什么都不是了》)但王小波已经沉默。然而误读将仍然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