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都》:令人眼花缭乱的垃圾场(上)

《废都》:令人眼花缭乱的垃圾场(上)

如果《废都》与贾平凹的前期作品,在“个体贫困”的意义上有内在的联系,如果《秦腔》《五味巷》等作品“兴”在风俗上,而《废都》等作品“废”在伤风败俗上,如果风俗之“兴”和风俗之“败”皆与艺术实现自身的程度无关,那么,称道他的商州系列和散文作品,指责《废都》的衰败,便皆成为批评的无稽之谈。这是因为:风俗的浓郁只与文化的盛衰有关,却与艺术的盛衰无关。否则,民间艺术早已成了精典,而写伤风败俗的《红楼梦》《金瓶梅》便早该批判。如果说贾平凹通过《秦腔》,把秦川文化的风俗“写”得很好,那么《废都》引起人们的公愤,也可以说贾平凹将丧风败俗的城市和知识分子的颓废“写”得很好。但如果“写”得好不好只是因为风俗本身的生动性或丧风败俗本身的生动性,那么“写作艺术”在此就不起主要作用——就像“用词准确,描写细腻”这类写作性评语,怎能够用来揭示《红楼梦》与《金瓶梅》的杰出呢?这至少说明,真正的文学批评,与作家写作对象的生动与否,符合伦理与否,人们读起来舒服与否,其实是无关的。另一方面,中国文学批评的非文学性倾向,在评价《人极》《天狗》这类作品时,只看到“师娘”“亮亮”等女性“美丽动人的情感”(见贾平凹作品集《人极·跋》),说贾平凹的贡献,在于塑造了一批有美好善良心灵的女性,看见《废都》的,当然便是“庄之蝶”之流“颓废肮脏的灵魂”。这样的批评多了,便产生了“塑造美好心灵(尤其是女性)”的作品就好,津津有味写了一批“肮脏的灵魂”的作品就糟糕的错觉。尤其是:一旦作品中的主人公有大量的性行为,一旦这些性行为不完全是爱情所致,更一旦作者对这些性行为的描绘,采取了有些欣赏的态度,那么,不仅这样的人物形象可能有问题,如此去塑造人物的作者便可能也就有了问题。于是,写出《林海雪原》作品的作者可能就是英雄,而写出《废都》的作者,是否就是主人公“庄之蝶”呢?这一类猜想,一方面呈现出道德化的理解人物的倾向,而根本考虑不到世界上写“性”可以有千万种(并不是只有像《查特莱夫人的情人》那样才叫写“性”),关键是你如何理解“性”;另一方面,这样的一种理解,也将人与文混为一谈,将文的品格推衍为人的品格,将文的道德品格推衍为艺术品格,而根本不考虑文学世界实际上是这样一回事:《林海雪原》的道德品格高尚,但艺术品格不一定能超过《金瓶梅》;毕加索、叔本华的为人品格都不一定“高尚”,但他们的艺术成就,远远高于很多“高尚”的作者写出的一大堆注定要过时的作品。文学批评当然不能由此推衍出优秀的作品只能由“不高尚”的作者写出的结论,但至少,作品的艺术成就如何,与作家的趣味、哪怕是低级趣味(趣味有否高级和低级之区别,还有待于论证),我以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更为关键的问题是:评论界抬高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和散文,贬抑《废都》,还来自于作家本人和新闻界不够恰当的炒作,与作品的实际状况形成的反差。实际上,撇开新闻的效应不谈,当贾平凹宣称他想写一部《红楼梦》式的小说,就注定他不可能写出有《红楼梦》这样艺术成就的小说。撇开其它原因不谈,因为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并没有一个“想写一部×××”的小说的想法,《红楼梦》因此才成为前无古人之作。而所有的《续集》因为都以《红楼梦》为参照,所以便永远比不上《红楼梦》。其奥妙就在于:一部真正优秀的杰作,不仅体现出对现实生活本身的“本体性否定”(即建立性质上不同于现实的世界),而且也应该能体现出对所有艺术的“本体性否定”(即建立一个以独特的对世界理解为支撑的形式世界,以区别于所有的艺术)。艺术之间的相互否定关系,不是靠写作内容的差异、个性和风格的差异完成的,而是要靠在对世界的基本理解方面否定或区别其它作品(尤其是精典性作品),才能建构起来的。在此意义上,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可以说都不是在“想写一部×××”的作品的思维下产生的,而是在发现一切精典性作品的“局限”之基础上,从里到外(可供批评家提炼的思想、意味、内涵及形式)都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才完成的。也可以说,真正的艺术、像《红楼梦》那样的艺术,不是只有自己的个性与风格、自己的故事和情节、自己的感受和印象,而是要靠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来激活这些表层的艺术性内容,才能建立起来的。在此意义上,贾平凹的失败,不是失败在写了“庄之蝶”这么一个颓废型的知识分子(写“颓废”照样可以写出伟大的作品),而在于贾平凹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颓废、无聊和空虚”,缺乏属于自己的发现与理解。这样,中国的知识性读者,就只能与“庄之蝶”一道共鸣或哀叹,或觉得自己就是“庄之蝶”,但却不可能从“庄之蝶”身上发现自己以往没有发现的问题,并为之震撼;不能感觉到通过“庄之蝶”,作者给中国当代知识分子进行了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定位(以区别于西方知识分子、中国古代和现代知识分子),而只感觉到作者与“庄之蝶”处于同样的水准,只不过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普遍疲软的状态,写实性地描绘了出来。可能是《废都》暴露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太真切了,让喜欢冠冕堂皇的现代文人们受不了,才群起而攻之,这样,知识界对《废都》的批判,便成为维持这冠冕堂皇的遮羞布──这让人想到“庄之蝶”如果参加学术会议,没准也会讨伐“庄之蝶”的。在此意义上,贾平凹真的应该再写一部作品,以完成对“知识分子批判”的批判。但毕竟,贾平凹可能永远不会采取“真正的批判立场”之于他的创作,所以贾平凹恐怕很难写出这样的续篇。贾平凹既然在商州连支撑这片土地的“儒道释”价值也基本上认同了,那么他在《废都》中对知识分子的所谓的“批判”,也必然是不痛不痒的。这一方面来自“秦川农民”与“庄之蝶”共同的文化背景(“庄之蝶”不可能外化出中国的土地文化,尽管是这文化衰落的表征),“庄之蝶”的寻乐主义与农民歇息后的“找个乐子”,只有“对象”的差异,而没有性质的差异──即都是属于没有有意义的价值依托时的一种依托。虽然“庄之蝶”的寻乐似乎更偏向于“**”(不能将“**”说成“肉欲”,因为所有的“性”,均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精神和内心的愉悦。所以“肉欲”这个词应该取消),而农民喜欢“秦腔”更偏重于精神,但说到底,“**”只是“庄之蝶”们获得快乐的一种方式,而“听戏”也只不过是秦川农民们获得快乐的方式。如果“快乐”只是生存延续、循环的方式,“快乐”本身无法导致任何文化性创造,那么获得快乐的“方式”,又有什么价值上的“差异”呢?这就是“**”在“庄之蝶”那里是循环的,“听戏”在秦川人这里也是循环的道理。这样,被“**”循环着的“庄之蝶”,因为循环本身的虚无性而越来越“拉沓”,而被“耕地”──“听戏”循环着的秦川人,自然也会因循环的虚无性,逐渐产生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形象──渴望走出这片土地。另一方面,由于贾平凹的批判并不倾向于运用西方的价值尺度,而他倾心的“秦川文化”又不可能滋生真正能够批判“庄之蝶”的尺度,所以,不注重形成自己的批判尺度的贾平凹,最后也就不能够真正形成对“庄之蝶”的批判之张力──这就是贾平凹在《废都》中对“庄之蝶”态度暧昧的根本原因。于是,无力的贾平凹,最后只能将自己的全部解数,倾注在让“庄之蝶”和他所生活的城市“一同烂下去”的描绘之中。实际上,贾平凹本无意于“庄之蝶”与唐宛儿等女人“变化**姿势”的铺陈,也无意于用“□□□…”之类的省略号故弄玄虚,更无意于有意回避“庄之蝶”与他的女人们的“性心理”活动刻划,实在是贾平凹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好的方法显示出“庄之蝶”们的无聊和空虚所致。当人活不下去,总得找“乐子”来活,总得找“乐子”来获得快乐而言,当“庄之蝶”们实在没有其它方法来获得“快乐”而言──比如像昆德拉笔下的“托马斯”喜欢体验每个女人的不同性──在“性”的花样上做一点文章,便成为他的全部“只能”。而如果贾平凹也只能通过强化“废”的程度,来显示他的批判性,这个批判,与说“万事皆空”又有什么两样呢?或者说,当贾平凹只能将他的“个体性”,朝着不断地向着他的“西京”和“庄之蝶”身上扔垃圾引人注目的时候,贾平凹也就彻底地丧失了“个体性”。随意而杂乱的写作,很快就使贾平凹的创作出现崩溃性局面。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向权威发难、颠覆文学――十作家批判(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向权威发难、颠覆文学――十作家批判(一)
上一章下一章

《废都》:令人眼花缭乱的垃圾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