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海上来》:挣扎在滚滚红尘中的另类张爱玲
尽管张爱玲有着名门望族的世家背景,有着众说纷纭的短暂传奇情爱经历,但要把她单纯又繁复的一生搬上荧屏注定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儿,三毛就曾因此伤心失落。张爱玲海内外的拥趸实在太多,大伙儿都磨刀霍霍等待着新的“猎物”闯入他们的视野。写过《饮食男女》、《卧虎藏龙》、《人间四月天》的台湾才女王蕙玲披挂上阵,用了七年时间准备,三年时间创作,可谓十年磨一剑,战战兢兢地完成了《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的剧本创作。这部众人瞩目的电视剧四五月间可能与广大观众见面。
她像是从中国水墨画里走出的女子,一袭轻飘飘的白衣,一头乌黑柔顺的秀发,一口柔和悦耳的国语,秋波流转间灵气四射,她就是只接受电话访谈的神秘女子王蕙玲。仲夏季节,灰蒙蒙的空中飘洒着细雨,喜爱浪漫情调的王惠玲坐在黄浦江边的露天咖啡馆里,听着来往轮渡悠长伤感的汽笛声,神思飘游地给笔者讲述半个世纪以前张爱玲在上海的故事。
故事采用倒叙的方式展开,从张爱玲到美国的婚后生活说起。一天,张爱玲收到国内寄来的一个箱子,里面是母亲的遗物,她睹物思人,记忆的闸门像泄洪般被撞开,随着她的回忆,观众被带入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灯红酒绿的上海滩。张爱玲的一生不动声色地缓缓向大众掀开:她如何在一个沉**落的家庭里成长,她尖刻敏锐、细致入微的悲凉文风的形成过程,她与胡兰成昙花一现没有结果的苦涩爱情……最后闪回到她晚年在美国凄凉孤苦的生活状况。
贴近张爱玲,躲开她精心设置的文字谜局,机警地捕捉她的文学风格,将真实的她与戏剧的她巧妙地展现出来,是王蕙玲面临的最大挑战。从上海南京西路张爱玲故居出发,王蕙玲的足迹踏遍老上海大大小小的弄堂、咖啡馆、酒吧,浸润在点点滴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悉心感受体验着那个时代的独特气息。黄昏时分,她独自来到黄浦江畔,暮色中对岸的新旧楼群隐隐绰绰,像灰旧的老照片,她想象着数十年前的此时,那里一定是霓虹闪烁,车水马龙,达官显贵、买办商贾们搂红拥翠,过着醉生梦死的奢靡生活,繁华街道上小贩来往穿梭,向行人殷勤地招揽生意,张爱玲这时在做什么……往往一想,人便痴了,好久好久都处在恍恍惚惚的境地。
张爱玲的主要作品都是年轻时在上海完成的,她到美国后深居简出,留下的资料很少。为此王蕙玲从加拿大温哥华飞抵洛杉矶,来到张爱玲曾居住的公寓“朝圣”。那是个简陋的一厅一卧的小公寓,刚进门王蕙玲的泪水便猛地涌上来,一种莫名的冲动撞碎了她的思索。她轻手轻脚地走动,连房间里的尘埃都不愿惊扰。据说公寓里所有的陈设与张爱玲生前一模一样,屋里电灯与那台老旧的黑白电视一天二十四小时开着,伴随张爱玲度过无数个不眠的白天黑夜。王蕙玲轻轻在地板上躺下来,闭上眼睛,在时光隧道里追忆遐想。创作后半段剧本时,她几乎养成了与张爱玲一样的生活习惯,晚上睡在客厅地毯上,开着电视睡觉或失眠。
老年的张爱玲戏称自己是住在老鼠洞里,她不停地拖着沉重的箱子搬家,手臂上经常留下淤青的伤痕。王蕙玲有些不理解年老羸弱的张爱玲为何自讨苦吃,频繁地搬家,为寻找那种真实的漂泊感,王蕙玲也拖拽着沉甸甸的皮箱,奔波在不同的旅馆之间。她深有感触地说:“那段时间心情太凄苦了,一个独在异乡的女人,经常拖着箱子找旅馆。夜晚,行走在大街上,路灯将身影拉得又瘦又长,真是疲惫不堪。那种流浪的滋味让人欲哭无泪,回到温哥华的家里,感觉太幸福了。”
王蕙玲自信地说,她写完张爱玲后,十年之内不会有人再写张爱玲。她在这部剧中所花的心思,倾注的心血太多了。她不光去亲身体验张爱玲特有的生活感受,还到美国马里兰州图书馆查阅张爱玲的丈夫赖雅留下的日记手稿。赖雅的日记数量很大,对于二人的生活有很详细的记载。手稿的复印件字迹模糊,简直难以辨认,不得已她聘请了一个美国女孩帮助打字,两人在电脑前忙了近三个月还没完工,人被折磨得几乎疯掉。她第一次产生了放弃的念头,那个美国女孩一再鼓励她坚持就是胜利。等忙完了所有的文字,她整个人都要虚脱了,垮掉了。
通过赖雅的日记,王蕙玲对张爱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张爱玲给一般人的印象是高傲冷直,其实她对人情世故有着很深的体会,她同样有着同情心和责任感。为了挣钱养家,张爱玲曾到香港写电影剧本,被迫困在那里,手头拮据,生活窘迫,写得眼底流血仍不能罢笔。她的语句虽平平淡淡,可字里行间的酸楚悲苦却让人无法释怀。高傲使她活得比寻常人更累,更苦!
搜集整理资料只是积累的一个阶段,有着二十年创作经验的王蕙玲真正拿起笔时,感到笔端竟是那么得沉重。她说:“我觉得自己从来没写过这样难写的戏。戏中的场景不多,描述性的文字相对就比较讲究,人物对白必须精彩,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如第十二场写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戏,都是在一个小房间里进行的。他俩谈文学、谈家乡戏、谈风土人情,交谈过程中相互发现、相互认知、相互欣赏,直谈到这世间怎么会有你,怎么会有我……这种渐进的情感细微变化分寸很难把握。”二十集的电视剧,有十集用来细致入微地表现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历程,这恐怕是编导想吸引更多观众的一**宝。
在张爱玲七十五年的生命里,与胡兰成相爱是她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她从怀疑犹豫到彷徨恐慌,从将信将疑到全身心投入,这个过程像飞蛾化蝶,像飞蛾扑火,留下的是一片灰冷和死寂。胡兰成之所以能深深吸引张爱玲,除了他的学识才气,巧舌如簧,深谙女性心理等因素外,最关键之处在于他欣赏像张爱玲这样的女人,这种喜爱发自内心。张胡之恋虽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可它激发了张爱玲的灵感,创作出一批文学佳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王蕙玲说,与胡兰成的恋爱仅仅只是张爱玲生活中的一段重要插曲,写作才是贯穿她一生的东西。她仿佛是为了写作才降临人间的,临终前的一天,她还在像蚂蚁出工一样辛苦地写作。为突出表现这一点,王蕙玲在剧本中穿插了大量张爱玲作品中的片段和精彩故事,让观众了解张爱玲一生的同时,对她精湛而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也有所了解,尤其是海内外众多的“张迷”,既可重温那些经典的段落,又会有新的体验和认识。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张爱玲绝对是个时尚另类的女子。她的家世与她的现实境况,塑造了她特立独行的处世方式,高贵与世俗、奢华与节俭在她身上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她细腻而尖锐的笔触,华丽而阴郁的文风,机敏而独到的感官,使她在众多作家中独树一帜,卓尔不群。她在穿着打扮、颜色搭配上异于他人,上身穿中式衣裳,下身穿西裤,旗袍外套坎肩等穿着让她大出风头,她自我设计的奇装异服甚至成了她传奇的一部分。由于她对色彩有着天生的敏感,因此她眼里的世界便与他人迥然不同。比如黄色,她就非要说是姜汁黄,红色说成胭脂红,灰色则是寒灰,颜色在她的笔下有了生命,真实可感,可摸可触。王蕙玲笑着说,张爱玲的这些特点,她自然不会放过,剧中会尽量还原和体现。
与一般的编剧不同,王蕙玲并不是写完剧本就万事大吉了。她从头到尾都参与剧组的拍摄,与导演丁亚民一同选择演员,给张爱玲的扮演者刘若英说戏,给胡兰成的扮演者赵文煊分析人物心理。起初刘若英压力很大,总找不到感觉,王蕙玲让她努力去忘掉现在的生活习惯和语言习惯,用张爱玲那个时代的思维和语言来生活说话。刘若英经受了近十天的痛苦折磨,终于与张爱玲合二为一,可以说是惟妙惟肖,神形兼备,她在表演艺术上有了一个新的突破。
几个小时的畅谈都是围绕着张爱玲展开的,临别前王蕙玲心满意足地说,她最想写的两个作家,徐志摩和张爱玲如今都已完成,她希望《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能像《人间四月天》那样能被大家喜欢和认可。(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