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锴晔“私人行走”

是一个偏正词组,“私人”

给“行走”

的额头上錾了块堂皇的招牌。

就先来说说这个“私人。

阿城在《闲话闲说》里讲,从前古人隐啊退啊地闹腾得欢,到了鲁迅也还能拎着木箱网篮四下里走,他自己却“从七八岁就处于进退不得”

,后来他长大了捉摸出来,是少了一个“可以自为的世俗空间。

我当然不敢以为凭这本《私人行走》,能——哪怕约略——找回这个“可以自为的世俗空间。

不过招牌既錾了“私人”

两个字,多少算挂上了块免战牌,躲在下头经营一点不上台盘的小情小趣小奸小坏,日后有谁要来管教,也好理直气壮地送个白眼过去:干卿底事?再说说“行走。

差点儿要脱口而出:“行走”

是一种状态——这句型也快成一个状态了。

看来不自为久了会有依赖性,日子长了简直看不出有自为的必要。

扯远了,还是说回行走。

其实行走不过是大多数人的身体都习惯的一个动作,天天亲自走着,也没人觉得自己走得比人稀罕,然而一旦好事者写下来——时髦的说法是变成“文本”

——难免又端上架子踱方步。

好在这书里的行走是高挂免战牌的,又从网上来,尽着人各走各的。

记得王二老提着说罗素讲过“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所以我希望看这本书的人能从书里看到幸福。

接着咱们来说结构。

拿地图来梳理行走恐怕是最理所当然的做法,真抱歉我不是一个太有创意的编者。

头一章“上路”

是“齐步——走”

里那个拖长的音,脚抬起来了,等着踏下去。

之后三章一字部“吴”

、“湘”

、“滇”

篇幅稍长,由一城而一域,好比一个墨点儿湮开去。

再之后跟五章二字部“古都”

、“徽州”

、“蜀道”

、“岭南”

、“塞外”

,篇幅短些,倒专门是同乡会,各自须寻各自门。

至于最后一章“散墨”

……前头既不便容身,就由得它们在此地闲散。

唯独要申明的是,请勿以篇幅长短来判我一个政治不正确,编者并无地域歧视,纯是握一把文章量体裁衣罢了。

要说呢,也有一点小居心,又要怪中国文字太多情。

一说起“江南”

什么的,就不由得人不去联想“吴侬软语”

啦,“三秋桂子十里荷香”

之类,于是每章的题目,存心找了些青布褂子下面着红衫儿的字眼来,像“徽州”

、“蜀道”

什么的,说它正正经经是地名罢,偏又惹人想入非非。

本来这点居心只该留着等人笑一笑,不过弄完了发觉“古都”

两个字太七情上面,终究落下形骸。

索性我自己先招供。

最后是附录。

在这本《私人行走》里美食作为附录,只好浮光掠影,然而在这套书的另一册《私人味觉》里,把美食这个话题尽着兴儿讲了一次,才真真过瘾。

是为序。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猜您喜欢

色相集之私人行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色相集之私人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