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陈(春秋 鲁哀公四年)(1)

第十七章 陈(春秋 鲁哀公四年)(1)

来年春天,孔子和弟子们最终到了陈国。进入宛丘都城之日,正是春光烂漫、桃红柳绿之时。

那宛丘之城,城墙低矮,街道古旧,外圆内方,平铺直叙,毫无峥嵘气象,但阳光一照,破落的衢巷,参差的房屋,像是屋顶街面刷了一道新漆,也有焕然一新之感。

街市上灰头土脸、破衣烂衫的行人,也跟着面目生动起来,熙来攘去,为城中平添了许多活力。

走在街上,孔子和弟子们的情绪又振奋起来,志气逐渐昂扬,觉得道路尽管曲折,前途毕竟光明,那份安邦治国、重整天下的豪情,也像浩荡的春风一样,一时又充满了天地之间。

此次赴陈,从第一次离卫之日算起,一路来来回回,折折返返,整整走了五年。

孔子自己也从五十多岁走到了六旬开外,心里那种时不我待之情更加急迫。

陈闵公听说孔子来了,十分高兴,立即派人迎接。陈国弱小,地处偏远,难得有孔子这样远近闻名的博学之士来访。

另外,他正好有一事要向孔子请教。朝臣们为此事已争论了多日,至今莫衷一是。

原来,几天前,宫内发现了一只死鹰。这秃鹫一般的死鹰,身上贯穿着一支一尺八寸长的长箭,箭杆是用木制成的,箭头是用岩石打磨的。

这长箭穿身的死鹰,是夜里从天上直接掉下来的,落在宫廷的阶前。早上,一个宫女先看到,吓得尖叫起来,手中的夜壶都惊脱了手。

到了中午,整个宫中都知道了这事儿,可事情没有弄清楚之前,没人敢碰那只死鹰。

那死鹰躺的地方,正在廷前的正阶,朝臣们上朝时,都遇到了妨碍,只好绕道而行。

陈闵公听到禀报时,心中微惊,以为天降凶兆,来警示君王了。朝臣们也议论纷纷,有怀疑刺客恐吓的,有猜测宫内阴谋的,大家虽说不清,心里都觉得不祥。

闵公的特使,将孔子带到了事发现场。那只死鹰仍安详地躺在廷中阶前,翅展爪缩,双目紧闭,浑身散发出一股味道。

孔子捂着鼻,凑近细瞧,沉吟片刻,下了断言:“此鹰死矣。”旁边站着的两个宫女,捂住嘴,忍住笑。

孔子又仔细地看了一会儿,继续说道:“此鹰被箭射死。”

“噗嗤”,两个宫女中的一个笑出了声。陪同前来的陈王特使皱了一下眉,问:“这鹰怎么会死在这里啊?”孔子说:“拔箭出来。”随从侍卫将长箭从死鹰身上拔了出来。

孔子拿着长箭,审视良久,缓缓说道:“此鹰自远方来。”陈王特使听了,疑惑不解,问:“夫子如何得知?”孔子指着鹰身上的长箭说:“这箭不是寻常之箭,木为杆,尖石为镞,乃肃慎之矢。肃慎是东北地区的夷蛮之国。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与肃慎国有邦交。四方来贡,各献土特产品,肃慎国所贡,就是这种石长箭。此鹰中箭之地,应在千里之外。”陈王特使听了,频频点头,啧啧叹服,又拉了拉孔子的衣袖,悄声问:“是不是好兆?”孔子沉思了一会儿,说,“好兆。好兆。此有鹰负肃慎之矢来陈,有深意焉。当是先王之德。先王以德治国,将肃慎之矢,赐于长女大姬。大姬嫁于虞胡公而封于陈。按周礼,珍宝分与同姓诸侯,显骨肉深情;贡物赐予异姓诸王,求安定团结。陈国为异姓友邦,故得赐肃慎之矢。不信,可去国库里查查,或许还有存货。”陈王特使早已被孔子说得肃然起敬,钦佩万分,立即叫人去国库里尘封多年的杂物堆中寻寻,看看有没有这种肃慎之矢。

不一会儿,有人来报,说在仓库里真的找到几支。陈闵公听完特使对此事的详细汇报,也大为惊奇。

让他惊奇的,是孔子的博学,这老先生对陈国的历史竟比自己还熟悉;更叫他佩服的是,孔子的一番分析解说,竟能化灾异为祥瑞。

这实在是国家急需之人才。当即吩咐赐宴,请孔子吃饭。孔子盛装赴宴,入殿时,小步急趋,毕竟年事已高,步履蹒跚,跌跌冲冲不稳了。

好在这几年,一路行走,锻炼不断,腿脚仍健,入宫行走,仍有展翅滑翔之态。

谒拜之时,见陈王年轻,面目端正,神情爽俊,有明君之像,对陈国的信心顿时又增了几分。

想起自己为了赴陈,历尽千难,曾经万险,如今终于能面见陈王,详述治国之道。

陈国虽小,只要陈王肯用自己,期月而已,最多三年,国事必能强盛,天下定能大治。

陈王敬酒,一巡之后,夸起孔子博学。孔子起身离座,长揖致谢,说道:“不敢,不敢。君子活到老,学到老。”陈王又赐座,说:“听说,当年鲁国季府里打井,打出一只怪物,无人认得,只有夫子识得?”孔子又起身离座,长揖到地,回答道:“那是几年前的旧事了。井中发现一个陶缶,缶中有一只怪兽,众人都说是狗类,丘独以为是羊科。”

“为什么?”闵公大感兴趣。他生性好奇,喜欢百科知识,特别是犄角旮旯里的学问,像雀儿能不能闭着眼睛飞?

蜈蚣到底有多少条腿?他平时博览群书,特爱动脑子,但只用于记忆,从不浪费于思考。

孔子说:“木石之怪,入木为夔,居山为魍。唤之怪,在海为龙,在河为罔象;土中之怪,唯有坟羊。故丘以为怪物乃羊也。”  [返]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故事新说“解闷主义”再说孔子一生――圣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故事新说“解闷主义”再说孔子一生――圣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七章 陈(春秋 鲁哀公四年)(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