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园风景(1)(图)
退休以后,我最终的愿望是过一个真正的平民生活。
——邓小平像大多数普普通通的中国家庭一样,逢年过节,邓小平都喜欢和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有说有笑。
每当这个时候,一向不爱照相的邓小平,也会像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头,心甘情愿地听任儿孙们的摆布,其乐融融。
这是孩子们的杰作,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好像都回到了年轻的时光。
邓小平有过三次婚姻。
他的第一位妻子,是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张锡瑗。
1930年1月,邓小平回上海汇报工作,妻子正在医院准备生小孩。
重逢的喜悦换来的却是永久的悲伤:张锡瑗因产褥热去世了,孩子出生不久也死了。
他的第二个妻子是金维映。
1933年,邓小平受到“左”
倾路线的排挤打击,在他被关进“审讯室”
前,金维映被迫把离婚书拿到他面前。
金维映后来死在莫斯科。
随后是剧烈的战争和不停的迁徙,在6年的时间里,邓小平无暇再组织家庭。
1939年8月,邓小平从前线来到延安出席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老战友邓发住在一个房子里。
邓发是个活泼而热情的人,对邓小平又很了解,他决定帮邓小平找一位意中人。
不久,还真的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对象。
她就是卓琳,原名浦琼英,从北京大学到延安参加革命的女学生。
当时23岁。
几十年后,他们的女儿这样介绍当时的母亲:“浦琼英长得可能多几分像她的爸爸,健康的肤色中,脸蛋红红的,好像阳光下的苹果。
两条又黑又浓的长眉,像两道拱门弯在额下。
一双眼睛大大的,眼皮双双的,睫毛长长的,笑起来,又开心,又无拘无束。
很是讨人喜欢。
自打生下来的那一天起,她便吃得饱,穿得暖,万事不用操心。
因为,上有父亲的庇荫和母亲的偏爱,下有兄长们的呵护和姐姐们的陪伴。
这种优裕的生活,使她从小养成了一种开朗、活泼、凡事不计较、又不善盘算的性格。
惟一美中不足的是,受宠的人嘛,总不免有点娇蛮”
卓琳自己回忆当时的情形说:“我在公安部工作,他们经常到公安部来,因为公安部女同志多,他大概在那个时候就对我有意了,我不知道。
他就找我的女朋友,跟我一块儿到延安来的女朋友,让那个女朋友来跟我谈,说他想跟我结婚,问我同不同意。
那个女朋友跟我谈了两次。
我不愿意。
我说我年纪还轻,我不想那么早结婚,我拒绝了”
卓琳不愿意嫁给邓小平,还有这样的背景:当时延安有个笑话,有个工农干部和一个知识分子结婚了,两人到延河边散步,女知识分子说:哎呀,你看这个月亮多漂亮!
工农干部回答,有什么漂亮的,像个大饼。
所以卓琳就想找个知识分子做对象,不想找工农干部。
但邓小平是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的,他让卓琳的女朋友传话,要亲自和她谈谈。
卓琳答应了,两人谈了两次,卓琳觉得还行,这个小个子军人有点知识,是个知识分子。
1939年,邓小平和卓琳的婚礼是在**当时住的窑洞院子里举行的。
那是一个简朴、热闹却规格很高的婚礼。
和他们一起结婚的还有另一对夫妇孔原和许明。
当时在延安的领导人有**、张闻天、李富春,能来的都来了。
这些在战场上威风八面的将军们,这些生死相依的战友,一起来祝贺两对新人。
他们还开起了玩笑,拼命给两位新郎倌灌酒,结果孔原喝醉了,新婚当天就挨了妻子的数落。
邓小平也是来者不拒,一杯接一杯,却没有喝醉。
不是他酒量多大,是好心的李富春和邓发暗中照顾,弄了一瓶水充酒。
结婚后第四天,邓小平带着新婚的妻子从延安回到了太行前线。
从那以后,夫妻二人相依相伴,患难与共,携手走过了58个春秋。
战争年代,邓小平率领部队打到哪里,他们的家就安在哪里。
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后,他们的家搬到了北京,住进了中南海怀仁堂右侧的3号院。
正房有一块非常雅致的匾额,叫“含秀轩。
那是邓小平最忙碌的一段时期。
虽然忙碌,日子却很安定,全家人感觉非常幸福。
1969年,邓小平全家搬离这个院子,他们在这里住了17年。
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
使一家人从此天各一方。
江西新建县的这座将军楼成为了邓小平和卓琳新的家。
孩子们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也赶来探望父母。
身处逆境,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理解,给了邓小平以很大的慰藉和支持。
1973年春天,他们的家从江西搬回了北京,不久便住进了北京宽街的一所院子里。
从1977年开始,邓小平一家又搬进了北京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3号。
邓小平生命最后20年的时光,是在这所院子里度过的。
绕过院子的这棵老松树,走过挑檐下的平台,进门向左一拐,第二间就是邓小平的办公室。
在他的办公桌上,至今还摆着孙子们送给他的瓷玩具。
四个小动物,四个不同的属相,分别代表四个孙子孙女。
还有一个小篮子,里面坐着七只白白胖胖的猪。
五个小的代表邓小平的五个儿女,两只大的带着眼镜的,代表邓小平和卓琳,组成了一个温馨、可爱的大家庭。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