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英雄(3)

本土英雄(3)

许氏兄弟在电影、电视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反映了港人口味的某些转变,港人其实正开始建立起独特的流行文化,口味的转变来得更深更广。“港产片”以新姿态出现,除讲求节奏明快,还加插广东俚语,儒家伦理则消失得无影无踪。历史学者蔡宝琼说:“当地市场的文化产品制造者视香港为首要效忠对象,还是破题儿第一遭。”1984年以后,回归中国有期,本土身份的议论更趋白热化。愈近“九七”,港人生活方式似变得愈要与别不同,犹如要显示他们拥有摆脱内地影响的文化自由——即使两地的政经联系更趋紧密。到了1988年,调查显示8成以上受访者觉得自己根本非英国人也非中国人,而是香港人。70年代也是午夜场成为一种仪式的年头。影片制作者开始于周五或周六,同一时间在10~20家影院安排11点半左右的首映,为新片作宣传。午夜场能制造口碑,对广告经费有限的影业来说,很是重要;对学生、年轻夫妇和流连夜店及麻将馆的夜游人,则成为必备社交节目。我看《97古惑仔战无不胜》的时候,午夜场已变成仅属于市场推广的一种方式,惟有在其全盛时期,导演可从中知道观众反应,制片人还在那时开始强迫导演出席。黄志强对观众反应,犹留有生动回忆:“他们有什么不喜欢,便向你喝倒采,他们认得你就是导演。我想说的是,曾在午夜场亲眼看到观众很光火,站起大喊:‘到底谁是导演?给我站出来!’或者:‘到底是谁写的剧本?把那饭桶揪出来!’但他们看到好戏,也欢呼拍掌,像暴动一样。因此,你一做导演,便得捱过这关。嘿,你会变得战战兢兢,知道自己迟早要面对那些人。”若噱头没法逗人发笑,或镜头拍不出悬疑效果,导演会重剪有关场面,甚至重新拍摄,然后赶在几天后正式公映前弄妥所有拷贝。午夜场是对导演的磨练,成功过关便可拥有不寻常的本领,能高度超然地批评自己的作品。看午夜场的仪式也孕育出一种本土电影文化,影痴会相约前往,完场后边吃喝边谈电影,往往通宵达旦。此外,午夜场亦影响创作过程,几许导演在拍摄现场的取舍,乃取决于他们想像中的那些不留情面的午夜场观众。有导演说过,这仪式促使他们拍摄动作永远停不下来的影片,使观众紧盯画面。因此,他们不得不拼了命地试图令影片的每一时刻迎合观众。“我相信没有其他地方的电影和香港一样,”黄志强谈到午夜场时说:“香港观众有很即时性的反应,就好比即溶咖啡或即食面一样。那是很典型的香港事物。”这种即时性,连游客也会见怪不怪。他们发现香港某些地方的步伐,甚至比纽约和东京都要快。在港岛中环商业区,人人都匆忙得疯了似的。一踏进升降机,便即按钮关门;走到地铁,会忙不迭打几通电话。在一个据称只信奉“钱教”的城市,要成功就须分秒必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纺织厂在《南华早报》创刊号刊出广告:“Reopeningsoon.Soonerifpossible”(不日重新启业,愈早愈好)。香港导演彼此之间或与观众之间,对话速度极快,电影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97古惑仔战无不胜》首映场的趣味性,或多或少系于观众每周有两至三出新戏可看。香港能争取到足够的观众以维持一个成熟的影业(能维系和满足公众对娱乐需求的制作、发行及放映系统网络),在地区电影中实属少见。数十年来,港人到电影院的次数,全球数一数二。全港人口在1959年约300万,每人每年平均到电影院22次,显然高居全球首位,甚至是美国的两倍左右。1967年高峰期,更赫然高至每人每年27次。直至电视出现,影院生意才稍见回落,但纵观整个70年代,港人平均往电影院次数一直领先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再加上港人大都习惯每周工作六天,只有黄昏及星期天才有空看电影,有此成绩就更显得了不起。家庭影带的出现,使观众口味更挑剔。80年代中期,50万港人拥有电视录影机,超过250家影带租赁店为他们提供服务。在西方属于高档产品的镭射影碟,更大行其道,卡拉OK更推波助澜,影迷发现影碟的清晰影像及没经切割的宽银幕,是翻录的极佳版本。卖座电影往往以双影带或双影碟的形式发行,租金因此便可提高一倍。观众纵使对影带趋之若鹜,却没有放弃电影院。1977~1988年间,每年平均观众入场人次皆稳守6500万左右,而且他们都选看港片。好莱坞电影以前一直独占鳌头,但60年代末之后,当地票房却都成为港片天下,20部70年代最卖座影片,港片占去11部,而首4部港片则远远抛离最卖座的进口好莱坞片(《摩天大楼失火记》,TheToweringInferno),外国片甚至有好几年没法打进前十名。欧洲官员都苛评进口好莱坞片,但《狮子王》(TheLionKing)、《阿甘正传》(ForrestGump)、《蝙蝠侠》(Batman)、《独自在家》(HomeAlone)、《捉鬼敢死队》(Ghostbusters)、《阿拉丁》(Aladdin)、《肥妈先生》(Mrs.Doubtfire)、《贝弗利山警探》(BeverlyHillsCop)及《回到未来》等所以成为全球卖座片,正是欧洲观众一手造成的。可在香港,这些影片的票房不过尔尔。何以有此现象?是时,港片通常由20~30家大影院联映,而外国片则仅在不到10家的“小型影院”放映。影业实际上设下影院配额制,使好莱坞片进账有限。到90年代,放映美国片的影院增加,票房收入亦告上升。《侏罗纪公园》(JurassicPark)由约20家影院联映,成为当年卖座冠军,远远抛离港产卖座片。《生死时速》(1994)及《泰坦尼克号》(Titanic,1997)亦出现同样情况。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
上一章下一章

本土英雄(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