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当年西方的香港热(2)

话当年西方的香港热(2)

邵逸夫与邹文怀借助功夫片热潮,与西方合作拍片。邵逸夫先后与多间意大利电影公司及英国咸马(Hammer)公司合作,制作了连串如《七金尸》(TheLegendoftheSevenGoldenVampires,1974)那样的恐怖片,又与华纳公司合制《女金刚斗狂龙女》(CleopatraJones&theCasinoofGold,1975)等以黑人观众为对象的低成本电影。邵逸夫更打趣说,他会应合伙人要求,把员工每周工作由七天减为六天。但合资制作很快便惨淡收场,邵逸夫的慷慨无用武之地。邹文怀野心更大,他甚至投资进军国际市场的英语片,但一直徒劳无功,要迟至《忍者神龟》(TeenageMutantNinjaTurtles,1990)的出现,才赚到大钱。香港既没法以合拍方式制作卖座片,那何不在西方推销自己的影星?成龙大受亚洲观众欢迎之后,邹文怀便决意把他捧得像李小龙般举世知名。成龙要征服美国,便要拍英语片,邹文怀于是制作了30年代芝加哥背景的动作喜剧片《杀手壕》(TheBigBrawl,又名BattleCreekBrawl,1980)、“炮弹飞车”系列喜闹剧(CannonballRun,1981,1984),以及警动作片《威龙猛探》(TheProtector,1985),可惜都未能使人对成龙刮目相看。然而,其后10年间,成龙在西方却出现一群影迷,这都是因为影带、校园放映活动及专放旧片的艺术影院推波助澜,还亏得如塔伦蒂诺等领导潮流者成了他的知音人。1995年,Miramax及NewLineCinema与嘉禾达成协议,发行成龙部分影片,而且,在塔伦蒂诺大力支持下,成龙获颁MTV终身成就奖。成龙宣称自己目标是要赢得美国观众的喜爱:“那便是我想要的!他们肯来看我,就更锦上添花。我就会是美国大明星,像史泰龙,像阿诺·施瓦辛格。中国有十亿人,我走到哪儿,人人都认得我,他们会说:‘呀!是他哩!’就是我,大明星!你跟我说:‘你在美国是大明星哩!’我说:‘才不!’我在这儿只是小脚色,走在街上,偶然也会有人跑来问:‘你是成龙么?’但多数人只视而不见的走过。”1996年,《红番区》(RumbleintheBronx,1994)经配音、重剪及重新配乐后在美国公映,为成龙带来突破,票房斩获3200万美元,为NewLine是年盈利最可观的影片。成龙随后在新丹士电影节(SundanceFilmFestival)亮相,在众多清谈节目中搞笑,还拍了动感惊人的汽水广告。他把手、脚,甚至与众不同的大鼻子,都放到Mann,sChineseTheater的水泥地上打印。坊问传言,成龙在美国打响名堂后,制作经费获进一步提高。1996~1998年间,成龙再有四部配音旧作在美上映,但成绩每况愈下。成龙最后凭美国动作喜剧《火拼时速》(RushHour,1998),奠定在西方观众心目中的地位。该片单在美国的收益,便有亿美元。成龙的港片来到美国英语市场,只年轻男性观众感到新鲜,但《火拼时速》的成龙虽不改顽童的搞笑本色,却脱胎换骨,摇身一变成了好莱坞主流明星。嘉禾的“国际”片虽吃力不讨好,但成龙的名气,却为亚洲其他人才铺路。美国大公司向来很会吸引外国人才,好莱坞决策人只需瞧一瞧香港电影,有些香港导演就很可能获青睐移民他去,尤其好莱坞监制都明白到亚洲市场日益重要。因此,吴宇森执导,让-克劳德·范·达姆(Jean-ClaudeVanDamme)主演的小本制作《终极标靶》(HardTarget,1993)卖座不俗,其意义亦重大。后来他以较高成本、较强的明星阵容拍出了《断箭行动》(BrokenArrow),成为1996年最成功影片之一。1997年夏,吴宇森的《夺面双雄》(Face/Off)全球收益亿美元,成绩与迪斯尼的《大力士》(Hercules)不相伯仲。吴宇森的成就,促使监制起用其他香港动作片导演,包括林岭东(《硬闯100%危险》,MaximumRisk,1996;也是让-克劳德·范·达姆主演)、徐克(《反击王》,DoubleTeam,1997;又是让-克劳德·范·达姆!)、唐季礼(《符碌先生》,Mr.Magoo,1997)、黄志强(《无字头四杀手》,TheBigHit,1998)及于仁泰(《娃鬼新娘》,BrideofChucky,1998)等等。不少迷上港片的美国影评人,出奇地对部分这些作品手下留情,但事实上,他们执导的美国片,没一部可跟自己最好的香港作品相比。有人也许讥讽香港不过是提供次级制作导演的廉价劳工市场,然而,吴宇森被好莱坞捧为A级导演,说明了创作人若能按好莱坞一套规矩办事,又可吸引亚洲观众的话,好莱坞愿意不惜工本投资在他们身上。吴宇森冒起,幕后功臣之一是香港新一代监制张家振。张毕业于纽约大学电影系,吴宇森在徐克电影工作室当导演时,他任职那儿的总经理,是《喋血双雄》的执行监制。吴宇森后来离开工作室自组公司,张家振追随左右,《喋血街头》(1990)、《纵横四海》(1991)及《辣手神探》(1992)等影片,都由他任监制。他解释说:“我希望尽可能帮助更多人炮制国际影片;我的意思是,炮制全球观众也欣赏的影片。”言下之意,目标当然是美国。张家振发现吴宇森的作品在美国掀起小圈子热潮后,便穿梭港美两地,为吴建立名声。他重点突出吴宇森与性格演员周润发的二人组合,并安排周润发回顾展,又让他公开亮相。不多久,张也成为周润发的经理人,并与吴宇森及另一拍档于1994年创办制作公司,所有吴宇森的美国作品,都由他任监制。他又鼓励吴宇森不断开戏,逐步争取创作控制权,《夺面双雄》结果卖座鼎盛,该策略终于奏效。张家振让周润发接拍了《血仍未冷》(ReplacementKillers,1998),又让旗下另一明星杨紫琼担演《新铁金刚之明日帝国》(TomorrowNeverDies,1997)。他开始像个把关者。“别人会来问我:‘找不到吴宇森,可以找谁?’”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
上一章下一章

话当年西方的香港热(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