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权倾朝野的诸葛亮(2)
实际上,在刘备临终的前一年章武二年,就已经把李严拔为尚书令,在官阶上可与诸葛亮比肩了。
由诸葛亮照行丞相事,而李严则主掌内外军事,这样的分配正好能让二人互相制衡,以免有一方坐大。
而从当时蜀汉政权的权利机构的构成和实力分配来看,也让我们相信,刘备要防备坐大的一方,绝非是当时不处在权利中心和主导集团领袖地位上的李严。
在短短的一年多内,通过将李严从犍为太守地方长官的位置上提升到尚书令,并籍由其政治地位的上升以及原有的基础,人为地将李严制造成为了实际上的东州集团代表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刘备对李严更多的是笼络,而不是提防。
刘备将这样一个快速提升起来、以前从未进入过权利中心的政治新秀李严,列为两名托孤重臣之一,并且命其“统内外军事”
,再联系“君可自取”
的言语,显然说明刘备要防备、制衡的目标是诸葛亮无疑。
但在另一方面,做为一个君主的刘备,又是肯定希望他们二人能够全力合作来加强其政权的。
正好李严除了前面说的那些优势外,另外还有一个有利条件,那就是他是南阳人,与“诸葛公侨客兹郡,有乡党之分”
,因此刘备希望这样二人可以多点“必能协规”
的可能性(2),从而通过这两大集团的领袖人物的通力合作来协调两大集团,以应付他身没以后蜀汉政权可以想见的、必定会面临的各种危险局面,进一步地巩固蜀汉政权。
遗憾的是,诸葛亮的性格和一贯的志向,使他并不愿意看见李严与他分享权利,甚至连李严进入政治权利中心机构所在的成都他都极端地不愿意。
二个托孤重臣,无论从那方面讲,都应该居于首都成都,尤其李严还是“统内外军事”
这样一个相当三军司令的人物。
如果说刘备死时蜀汉与东吴处于敌对状态,李严留镇永安是必须的话,那么在蜀汉与东吴在建兴元年“吴王孙权与蜀和亲使聘,是岁通好”
(4)后,还是将李严这么一个“统内外军事”
、各方面都与诸葛亮并列的托孤重臣,继续置于和东吴交界的永安,显然是不合适的。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于建兴四年春李严却去了面对东吴的二线城市江州,依然没能进入政治权利中心的首都成都。
作为一个混迹官场几十年,又有很强军政能力的人物,李严是不可能不明白远离政治权利中心的负面效应,乃是远离统治阶层的各个官僚集团,其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小,最后逐渐被人遗忘。
而他还不至于也不会敢想去自立为王,因此不太可能自愿求居江州。
从他后来曾“更成大城,周回六十里,……求以王郡之巴州,丞相诸葛亮不许”
(3)的举动来看,他是非常想进入权利中心的。
只是既然不能进成都,那只好退而求其次“以王郡之巴州”
,当然相信他也明白这样的可能性更渺茫,因此这也许仅仅是他一种表达不满和要求的姿态而已。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都可以说明他并不是自愿远离政治和权利中心成都的,而有能力能做到这一点的,蜀汉举国上下惟诸葛公一人而已。
他们二个照后世的称谓,乃是“顾命大臣”
,因此从官位和政治地位以及权利分配上讲,都应该是基本并列的。
但事实上自从诸葛亮扶刘备灵柩回成都之日起,李严就被已经撇在了一边:“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顷之,又领益州牧。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建兴元年,封(李严)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三国志》《蜀书》《李严传》同是托孤重臣,诸葛亮此前已假节钺,现在晋封乡侯,并且开府、领益州牧,其中的开府、领益州牧,意味着他可以向朝廷推举府属官吏,并成为了益州的最高军政长官,都是把握实权的举动,而李严虽然也晋封乡侯、假节,但却只加了个光禄勋的虚衔,相比之下显然分量就轻得多了。
我们如果不是一味盲目景仰,而是客观地去看待的话,从诸葛亮那篇被后世百般推崇的《出师表》中,也可以深刻地感觉到当时诸葛亮大权独揽、权倾朝野,明显地时常对后主刘禅指手画脚,甚至还表露出咄咄一副逼人的威胁态度来迫使刘禅就范,同时在他心里还有着许多忧虑。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到当时蜀汉朝廷权利斗争的激烈状况。
他在《出师表》中,先说了当前是危急存亡之秋,形势严峻,而后话锋一转道:“诚宜开张圣(德),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这其中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一说,就把刘禅的“宫中”
和他开府的“府中”
归成了“俱为一体”
,将皇帝的宫中等同于他的丞相府。
然后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这就进一步地明确要求刘禅把宫中的事体也要交给他“开府”
后的幕府来管,不用宫中的管理机构来处理了。
而如若刘禅不答应的话,那就是“内外异法”
了,那么“陛下”
你就有不“开张圣德”
,不“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偏私”
并且不“平明”
的嫌疑。
我相信在看见诸葛丞相罗列了这么多不答应之后会产生的罪状之后,刘禅大约是不敢不应的。
这些话更象是一个上司在教训属下,那里是一个臣子对皇帝说的话,然而却是出自诸葛亮这样一个被后人推举为千古第一人臣,被称为“一身唯谨慎”
的臣子之口,难道不奇怪么。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