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论韩愈的出仕观对其影响及其他(7)
因此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在韩愈的政治思想里,仕人是尊贵的,是管理生产者的,而生产者的身份是“贱且劳者也”
,同时一个人是为官,还是从事“贱且劳者也”
这样的工作的身份及能力,则是天生的,就好比一个萝卜一个坑已经安排好了:“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
因此大家只能自觉地去履行符合自己身份、能力的职责,如果一旦不安于自己的身份,是会遭“天殃”
的。
所以在他的十年求官生涯中,即使没有衣食的时候他也绝不从事“贱且劳”
的工作,宁愿“日求于人”
或拦路跪求达官贵人施舍,也不会因此感到自卑和丢脸:“仆在京城**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
(8)、“余初冠,应进士贡在京师,穷不自存,以故人稚弟,拜北平王于马前。
王问而怜之,……轸其寒饥,赐食与衣”
(9),未知此衣食可否谓之“嗟来之食”
乎?这个观点和他的天命论思想,在他的《圬者王承福传》里表达得最清楚,**裸地连一点掩饰都没有。
他笔下的王承福原先是个自由农,后来为国家当了十三年兵,有了一些功勋,本可以得些功名,但他却没要而回了家。
可是回家后发现早已失去了土地,此后他一辈子再也没能拥有自己的土地,只好靠进城为人做点建筑小工生活,所以他也养不活妻儿,一辈子打了光棍。
然而他却始终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天生就是这块料,因此他只能为人做泥瓦匠这样的佣工,所以他没要功名,同时他做小工不但要安心地去做,而且要努力做好,不然是要遭“天殃”
的。
韩愈在此借王承福的口对自己说道:“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
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
,在最后韩愈又警告人们说,这样的人虽然是不是真的会努力工作“劳其心以为人”
还值得怀疑,但是他已经“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
至于什么人是“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
呢?他在前面已经说过:“食焉怠其事”
者、“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
、“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
,简而言之,就是那些不老实干活、不安分守己、不服从命运的人,这与孟子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也就是所谓的“人人可得而为尧舜”
的思想,其相乖背戾何其远也?在韩愈理想中的社会秩序,是出仕则为君之臣,臣于是事其君,行君之令使其致之于民,而为民者则自当事其上,即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与之用。
君不出令只是失君道,臣不管好百姓也只是失了臣道,但是如果百姓不去生产食物、衣裳,不做用具、经营商贸去奉养管他们的君、臣,那就是大罪了,所以要“诛”
以严惩,这就是他天经地义的“原道。
对韩愈来说,孟子的君轻民贵思想是基本可以不理的,章士钊先生曾经在他的《柳文指要》中说,柳宗元的政治思想是“以民为主”
,而与之形成尖锐对比的则是和他齐名的韩愈“以民为仇”
的政治思想云云,事实上韩愈的这些政治思想,也的确是与原本相对理想主义化的、主张君权有限合法性的孔孟儒家相去甚远。
但韩愈却处处以孟轲的正统传人自居,甚至这样自诩和标榜以自重:“天不欲使兹人有知乎?则吾之命不可期;如使兹人有知乎?非我其谁哉”
(10),然而他的思想和孟子实在差得太远,在很多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完全背道而弛的。
更有甚者,是他在记录平定刘辟叛乱一诗中所表露出来的那种“以民为仇”
的状态,已经不单只是背离了孟子的思想那么简单,而是几乎近于一种不正常的心态了。
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西川节度使韦皋死,节度副使刘辟留后事,次年元和元年反,同年被神策军将领高崇文讨平,刘辟赴江自杀不成,与家小一起被槛车送京师斩首。
韩愈大约是有幸观看斩首“典礼”
的人之一,事后做《元和圣德诗》以记之。
既然是“圣德诗”
,这照例是肯定先要在诗中先歌颂一番皇上英明的,接着他描叙了一番平叛过程和后来捉拿刘辟及其家小的情形:“八月壬午,辟弃城走。
载妻与妾,包裹稚乳。
……辟穷见窘,无地自处。
俯视大江,不见洲渚。
遂自颠倒,若杵投臼。
取之江中,枷脰械手”
,然后韩愈笔锋一转,开始用一种兴奋和观赏的姿态,去详细描写津津乐道于刘辟的妻、妾、稚乳们,那些被捆绑着的妇女和小孩是怎么哀告求饶,怎么被游街示众,又是如何被脱光,被拉上了行刑台后**的身体是战栗成什么样子的,刽子手又是先从什么部位开始下刀,再轮到那个部位,最后死亡的时候,那些妇女和小孩又是以什么体态呈现在行刑场中的等等惨酷景象:“妇女累累,啼哭拜叩。
来献阙下,以告庙社。
周示城市,咸使观睹。
解脱挛索,夹以砧斧。
婉婉弱子,赤立伛偻。
牵头曳足,先断腰膂。
次及其徒,体骸撑拄。
末乃取辟,骇汗如写。
挥刀纷纭,争刌脍脯”
(这些内容,其实只要六句也一样足够说明事情,完全不必要去进行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描写:“来献阙下,以告庙社。
周示城市,咸使观睹。
末乃取辟,争刌脍脯”
)尤其让人感到讽刺的是,这样的一首诗居然被韩愈冠以了一个“圣德诗”
的名字,不知是何等的一种心态,此名、此诗亦可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
后来文廷式曾经评点道:“详于用刑之惨酷,不知其用意也!
……酷刑虐政,下及妇稚,乃津津道之,以为‘圣德’耶?”
(11)孟子有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又云:“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韩愈在此又何尝表现出了一点“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是非之心”
以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心思?他不但没有,反而以其津津乐道的口吻和写作手段,对此表现出了一种赞赏的乃至于是审美的态度。
倘若我们以现代心理学的标准,去诠释他何以要如此津津乐道于这样的场景描写的原因,也许可以发现他与法国的Sade侯爵创作《SalooLe120GiornatediSodoma》时的写作心理有若干相似之处也未必,因此很难说会不会被界定成Sadism,更不用说这是否符合他一力标榜自己传承的孔孟之“道”
了。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