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妈妈(1)
在我看来,大凡一个功诚命就的人物、都沾一个孝字。提起大孝子姜昆,用允推独步、加人一等、德配天地,罕有其匹来形容他决不过分。姜昆的爷爷奶奶,接近生命旅途的终点的时候,才见到他们的隔辈人--姜昆。这唯一的大孙子,可是爷爷奶奶的心尖儿,真可谓,头顶着怕吓着,嘴含着怕化了,吃咸的怕齁着,吃辣椒怕辣着......少年时代的爷爷,因为家里太穷,为了脱贫,他告别了家乡,独闯京门,从青岛沿着铁道线,踩着枕木,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北京,他从饭店小伙计做起,口掖肚攒,先开了一个山东馒头铺,接下来又开了同福斋小饭店,当上了小业主。到解放时,化为资本家了。爷爷是出了名的大善人,佛家讲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个辨证唯物主义,在爷爷身上,得到了验证,也许是积因的影响。姜昆所行之善举,比其爷爷,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文革中,因为爷爷应了个资本家的名,被清除出京,远去乡下,劳动改造,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姜昆,心里也始终牵挂着年迈的爷爷,他曾不止一次的徒步跋涉上百里,去看望老人家,把家里啃咸菜疙瘩节省下来的一点钱,买些好吃的带给爷爷。奶奶陪他的时间不长,她的人生之旅只有五十年,奶奶在世的时候,姜昆还穿开裆裤哪!但记忆力超凡的姜昆,还依稀记得奶奶的模样,奶奶的语音,以及奶奶哄他玩耍的一幕幕情景,特别奶奶给他讲的故事:一家哥俩,老大糕,老二傻......直到现在他还记忆犹新。他想把奶奶的故事传给他的下一代。他的爱女姜姗对太奶奶的故事不感兴趣,她说,什么老大糕老二傻,如今医学科学这么发达,哪有几个傻子......对他的慈母,姜昆更是尊敬备至,关爱有加。母亲是位了不起的母亲,她平凡而又伟大,因为姜昆的外祖父、外祖母英年早逝,做为他们长女的母亲,**岁立志,她那稚嫩的肩膀,便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她身下,肩儿挨肩儿的几个弟弟妹妹,都是由她一手带大的,都说老姐如母,确实不假。嫁到姜家之后,她肩上的重荷更加重了,上奉公婆,下待丈夫,还要侍候孩子。让她在纷繁的家务劳动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的形象。因为其父亲姜祖禹是著名书法家,母亲同父亲在一起,耳濡目染,对书法也深谙其道姜昆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中长大,母爱,高尚的母爱,像过甜的乳汁一样哺育了他,像阳光雨露滋润了他。使他从孩提时长,便懂得了孝顺这两个字的特殊的、和极为深刻的含意。通过母亲在最艰难困苦时唱的那首小白菜、叶叶黄,七岁八岁没了娘的歌曲,品尝着母亲唱歌时流出的那一大滴、一大滴的泪水,他深谙母亲埋藏在内心深处,不为人知,也不想让人所知的、一般人难以忍受、也无法忍受的、创巨痛深的苦楚......做为父母的长子,他知道主动去分担母亲的痛苦,他也像母亲当年对待弟弟妹妹那样,影响和带动他身后,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的弟弟妹妹。如今母亲已经到了八十高龄,但做为大忙人的姜昆,尽管工作任务繁重,外出活动频多,奔走五洲、穿梭海外,可他从来没疏忽对母亲的关爱和行孝、他把唯一一栋别墅,让给母亲居住,还顾人服侍母亲的衣食起居,每周,他只要在京,他都带上娇妻爱女,去同老人家团聚一下;每每这个时候,老太太总要亲自下厨,为儿子做一顿,她最拿手、也是儿子最爱吃的老北京炸酱面......小的时候,他考少年宫文艺班的时候,妈妈是他的第一个观众,如今成了全中国家喻户晓的大明星,每当上演新的相声段子,他也不忘了把母亲接到演出现场去,接受老人家的审阅;连写毛笔字的时候,他也请母亲指点。姜昆对妈妈的评价极高,他说:"妈妈当初有工作,后来孩子多辞掉了,因为挣的工资还不够孩子上儿所的费用。街道选了妈妈做街道治保主任。三十多岁的妈妈做的那个好就甭提了。可"文化大革命"一来,不让妈妈做了。原因是我爸爸家里是资本家,爸爸本身是教师,属于"资产阶级"。过去管人家,现在被人管。妈妈一点也不往心里去。在中国,尽管政治斗争风起云涌,一浪又一浪,但老百姓心里的秤总没倒个儿。尤其在街道上,开会的时候"阵线"分明,一回到家里,乡里乡亲,左邻右舍,家长里短的依然照旧。我记得妈妈这时候的主要工作是:帮不认字的林奶奶读信;帮对门的王大妈往家寄钱;替出于"阶级斗争"的惊吓,神经上受到了刺激的赵妈妈开心;新结婚的小两口吵架也找我妈来。"文革"过去以后。街道选举,妈妈当了街道居民委员会的主任,还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的先进代表。"老太太已年逾八十、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结实、精神头足、报刊、杂志、影视、每天都要接触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谈起来都不落伍,前些天,为了要一本姜昆外传,我给老人家所在的八仙别墅打了一个电话,253、正是老人家接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