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爸爸
我爸爸是个老学究,最喜欢中国古代文学。他给我起名叫昆,管我第第起名叫仲,他说取自春秋,昆仲为兄弟之称。当我们家有了老三的时候,正是自然灾害最厉害的时候,吃不上穿不上。可能他老人家也饿的脑子不好使了,想不起老三该叫什么了。我们前楼的徐妈妈添了女儿,起名徐大薇。他就随大笼儿,给我的弟弟起名也叫威,不过是威风的威,我妈说他:这倒好,傻子过节看街坊吃什么,我吃什么。老人家最得意的是有了我这么个有名气的儿子,所以学校里搞活动,他准带我回去让我给老师同学们好好说相声。大家哈哈大笑,他特得意,好像我说的相声都是他教的是的。爸爸是老知识分子,成天钻在古文学的堆里,"之乎者也"不离口。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国贫民穷,家里经常吃不上饭,每月的24日早上,是大家最不愿意起床的时候。因为这一天,要等下午四点钟以后,才能用下个月的粮票买粮食吃,而此时,家里是一点可以进口的东西都没有。不同阶层饿着肚子等吃的有不同的等法。弟弟、妹妹们哭;我这个岁数的依然到门口疯跑,疯玩;妈妈安然地在家里一边哄孩子,一边缝补破衣服;而爸爸则在家里的咫尺之地地背着手,踱着步,高声朗诵古诗:"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凭妈妈的文化水平,她可不知道这"兮"字只有有声无意的一种感叹,听爸爸饿着肚子老那么嚷嚷,她就说:"别兮啦,要说稀,咱们家的粥最稀,一个米粒都没有。"说得自恃清高的爸爸也赞同:"妙,妙!"姜昆的父亲姜祖禹,是位宏儒硕学之士,老人家以其妙绝古今的学识和良金美玉、冰清玉润的品格,为他的儿女们树立了北斗之望,尤为见长的是老人家那手尺幅千里、力透纸背、颜筋柳骨、腾蛟起凤的书法,更是让人赞叹不已。他的书法为国家的一些主要部分所收获,他的横平竖直的做人法则,在深深地影响和启教着他的下一代。姜昆在严父的调教下,不仅掌握了老人家的董狐之笔,练得一手铁画银钩的好书法,更主要的是他具备其父亲人格的魅力,继承和发扬了其父亲树立的一代家风。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他正在外地演出。尽管在父亲患病期间,他请了国内最有名的中医西医,用了最好的中药西药,怎奈父亲所患之症,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正在通力攻关的课题,实在找不到回天之术的高手。只有含着痛泪,看着慈爱的父亲玉楼赴召,骑鲸西去了。出于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孝子姜昆,笔醮泪水,撰文祭父。祭文发在一家很有影响的报纸上,使成千上万的孝男孝女,在他的真情感动下为之垂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