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灵歌斯路84号(1)

查灵歌斯路84号(1)

84,CharingCrossRoad她这个最后题献,宛如预告自己的讣闻。不到半年,我的书籍出版,而荷琳已神智不清地躺在病床上,不久即离开人世。我总遗憾没有在她死前亲赠我的书,却也庆幸我们能在她生命的末期交会,一同分享对书、对书店、对书写的热爱。走过上千家书店,总是有人问我:“哪一家书店最让你印象深刻?”说来可笑,经常在我心头萦绕的是一家不存在的书店,严格地说,应该是一家曾经存在、却早已消逝了的英国书店,我虽然拜访过这书店的所在旧址,却终究无缘在1970年书店歇业前亲临现场。对于这家书店的特殊情感,并非是基于“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心态,而是缘起于一本小书、一本关于这家书店的书《查灵歌斯路84号》(84,CharingCrossRoad),这个别致的书名指的是一家书店的地址,内容主要是由一位美国女作家与英国书商间的往返书信所构成,在英语系的国家里,爱书人少有不识这本书者,它不仅被改编为电视剧、广播剧、舞台剧,最后还被拍成电影。书籍已安全抵达故事始于1949年10月,一位在美国纽约市挣扎的33岁女作家荷琳?汉芙(HeleneHanff)在一份报纸的广告版上读到一则英国古书店“马克士与可汉书店”(Marks&Co.,Bookseller;Co.在此指的是创办人之一Cohen的缩写)刊登的广告,上面写着他们专营绝版书,这段文字引发了她的注意,并去函陈述自己是个穷作家,却拥有古董书的品味,信中列了张书单并言明每本书若在5美元内,将愿意购买。20天后,荷琳接到书店寄来的几本书及采购经理法兰克?窦尔(FrankDoel)的信件。荷琳回信一开头就写着:“书籍已安全抵达,史蒂文森是如此的美好,使我橘色的书架相形失色,手捧着软羊皮封面及奶油色的厚纸页,我几乎颤栗,习于美国书死白的纸页及僵硬的纸板封面,,我从不知道抚摸一本书竟然可以是如此的享受。”自此荷琳即越洋购书,与法兰克笔交19年,两人的书信由冷转热、由疏变亲,彼此的称呼从拘谨的先生、女士演变到直喊法兰克与荷琳,内容从书扩及工作、生活,最后荷琳与法兰克及其家人都建立了深厚情谊。时值二次大战刚结束,英国的物资缺乏,粮食都采配额限制,每个家庭一星期仅得两盎司的肉、一个月每人只能分到一颗鸡蛋,而对岸的美国却是欣欣向荣,荷琳于是不时透过出口公司订购食物,转送给书店的店员,以回报他们的服务,有一次她甚至央求在伦敦工作的女友悄悄地在店中放了礼物,几位店员则私底下偷偷地写信给荷琳,表达他们的谢意,因为法兰克老觉得与荷琳联络是他个人的专属权利。这些人性化的温馨情节固然是感人之处,不过真正让爱书人对这本书倾倒的理由,在于阅读时能强烈感受到荷琳对书籍的热爱及独特的见解,她的文笔流畅生动兼具辛辣与幽默感,不时又流露出狂喜与柔情,例如当她收到一本1852年首版的约翰?亨利?纽曼(JohnHenryNewman)的《大学的理念》(IdeaofaUniversity)时回信道:“纽曼约一个星期前抵达,我才刚刚回过神来,它放在我的桌上整天,只要停止打字时,我总是伸手去触摸它,并非因为它是首版,而是我从未看过一本如此美的书,拥有它让我隐隐有一丝罪恶感,那发亮的皮革封面与烫金及美丽的印刷,应属于某个英国乡间房舍内的松木书房,阅读它应该是靠在炉火旁、坐在一个舒适的绅士皮椅上。”但当她不满意一本书时,却会激动地写着:“这是劳啥子的《丕皮思日记》(Pepys'Diary)?这根本不是他的日记,而是某位好事的编辑自丕皮思日记中节录出的惨不忍赌的选集,但愿这家伙去死!”如果她觉得法兰克太迟处理索求的书时,口气也毫不留情地叫嚣着:“别只是闲坐在那儿,快动身去找书,我真搞不懂你们的书店是怎么经营下去的!?”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书天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书天堂
上一章下一章

查灵歌斯路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