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一切都是为了书的旅程(3)
我以期期艾艾的声音对书商坦白:“我的荷包里只剩一点钱,如果这钱的数目不会令你恼怒,那么我很希望能买下这张印刷品。”心想这话说完肯定换来对方一阵怒斥,谁知那书商竟然微笑地说:“把它带走吧!我很高兴这典故不明的对象终于找到个了解它的主人。”银货两讫后,我们彼此开心地握了握手。事后有些书商替我捏把冷汗,庆幸我碰到修养好的人,没被骂个狗血淋头。有些书商则是赞赏我有胆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当然也有些人在一旁泼冷水,能把成交价降到订价的四分之一,肯定是漫天开价,我说不定还多付了呢!又有一年夏天在旧金山旅行,得知以《山居岁月》(AYearinProvence)一书成名的作者彼得?梅尔(PeterMayle)恰巧也在当地,并即将在某家书店为他的小说《追逐塞尚》(ChasingCezanne)签名。而我当时正替台湾一家出版社规划他的中文版散文集《有关品味》(ExpensiveHabits),身边又刚好带着英文版的书,于是拿著书到现场请他签名,并有幸与他访谈。他问我怎么会千里迢迢在此与他相遇,我回说:“ChasingMayle(male)!”惹得他哈哈大笑。这句话一语双关,既可解为“追逐梅尔”、也可听成“追逐男性”,因为“梅尔”与“男性”的英文是同音。我这些年来的日子,就是围绕着与书相关的人、事、地、物打转。《书天堂》这本书是我继《书店风景》之后的另一本私人书话,其目的只是想表达一个爱书人对书、对文字的钟情,对bookpeople、对bookplaces的礼赞。书中的篇章多半发表于我历年来的三个专栏:〈说书〉、〈BookWorld〉、〈People,Places&Books〉,它们显示的不过是我的生活切片、捕捉了书世界的几许浮光掠影。但诚如英国十四世纪的德伦主教(BishopofDurham)理查德?德伯理(RicharddeBury)在他的传世之作《书之爱》(Philobiblion)中所提到的:“借着书的辅助,我们可以记忆过去、预知未来;我们因为文字的记载而使得变动的当下化成永恒。”《书天堂》之所以诞生,首先要感谢副总编辑吴兴文先生的牵成,因为他对我文章的欣赏,才促使我与远流出版社有合作的机会。吴先生爱书成痴,无疑是一个典型的bookman。此外,要特别感谢另一位书人、同时也是本书的主编林皎宏先生,他对文字的敏感、对编辑的坚持、对出版的热情,使得本书在繁复的制作过程中,最终能以高品质的面貌呈现。美术设计杨雅棠先生独具创意的版面设计,将书中原本属性不一的图像与文字,统合出简洁却丰富的格调;编辑陈佩真小姐与摄影陈辉明先生两人对编辑事务、图像翻拍的大力协助,都是使得这本书能增色不少的理由。最后,一定要感谢我的母亲,因为她的理解与支持,才能放任我在西方的书世界快乐地徜徉,没有她,就没有这本书。但愿这本书像一张摩毯,能带领一些爱书人同在书天堂中畅快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