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2)
她一天到晚跟她找碴子。
三十年媳妇三十年婆,反正每一个女人都轮得到。
没有一天不出事,玉熹少奶奶常常回到房里去哭。
玉熹有时候也偷偷地安慰她,但是背后又跟他母亲讲她。
他和他母亲像是多年的好朋友,他自己结了婚,势不能不满足对方的好奇心,一半也是忍不住夸口,而她总是闲闲的,仿佛无所不知,使他不感到顾忌。
他又出去溜了,借口躲家里的口舌是非。
她盘问得相当紧,至少知道他现在是"
独溜"
,没跟三爷在一起。
但是她仍旧扣着他的钱。
他在堂子里摆不出架势来,讲起堂子里人总是酸溜溜的带着讽刺的口吻,当然也是迎合他母亲的心理。
但是日子久了,他成绩还不错,他学了一口上海话──到底他母亲是本地人──在那种场合混着,不讨人厌,而且究竟年轻占便宜,一个少爷家,又会陪小心,没有少爷架子。
他并没有着迷,从来没说要娶回家来的话。
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叫他母亲得意:不要看他年纪轻轻的没有经验,玩得比大爷三爷精明,强爷胜祖,他们这些人哪一个不迷恋长三书寓?他是她驻在敌国的一个代表,居然不替她丢脸"
熹哥哥坏,"
现在他的堂表姊妹都这样说"
怎么坏?"
那一个别过头去,不耐烦地吭了一声,似乎不屑回答"
还不是嫖?"
低低地咕噜了一声。
堂子里现在只有老年人去,或是旧式生意人,所以不但坏,而且不时髦。
下次她们看见了他,不免用异样的眼光多看了他一眼,在他旧式的外表下似乎潜伏一种阴森的罪恶感,像她们小说里读到的内地大少爷,无恶不做。
他站在桌子旁边,个子矮小的人有一种特殊的稳重,穿着藏青绸袍子,现在不戴眼镜了,苍白的小白脸,头发梳得光溜溜的中间分着。
她们招呼他一声,他只朝她们的方向很快地点个头,正眼也不看她们,还是照从前的规矩。
对他母亲唯唯诺诺,而在他眼睛背后有一种讽刺的微笑。
他母亲当着人从来不理他的,只偶尔低声发句命令,眼睛望着别处,与对媳妇一样。
是阴历新年。
正月里拜年的人来人往,时髦小姐们都是波浪形的头发贴紧在头上,只穿一件薄薄的夹袍子,磕了头马上又穿上大衣,把两只手插在皮领子底下渥着"
在二婶那儿冻死了,"
她们在别处一见面就抱怨"
这么冷的天,都不装个火炉"
有人说他们的莲子茶撤下去拿给别人吃,恶心死了"
真怕上他们那儿去。
二婶说的那些话,都气死人"
噘着嘴腻声拖长了声音"
这回又说什么?"
还不是她那一套?"
无论怎么问也不肯说"
熹嫂嫂真可怜,站在楼梯口剥莲子,手上冻疮破了,还泡在凉水里。
问她为什么不叫佣人剥,吓死了,叫我别说,'妈生气。
'"
楼梯口搁一张有裂缝的朱漆小橱,莲子浸在一碗水里,玉熹少奶奶个子高,低着颈子老站在那里剥。
大房的二小姐搬了张椅子出来叫她坐,她无论如何不肯坐。
房门开着,里面看得见。
银娣这一向生病,刚起来,坐在床上,人整个小了一圈,穿着一套旧黑哔叽袄,床上挂着灰色的白夏布帐子。
那张四柱铁床独据一方靠墙摆在正中,显得奇小。
她说话也有气无力的,客人坐得远,简直听不见,都不得不提高了喉咙"
你怎么啦,二太太?"
大奶奶用打趣的口吻大声问,像和耳朵聋的老太太说话,不嫌重复"
怎么不舒服啊?怎么搞的?"
咳,大太太,我这病都是气出来的呵"
怎么啦?你从前闹胃气疼,这不是气疼吧?找大夫看了没有?"
她不说是媳妇气的,别人也只好装模糊"
害了一冬天了,看我瘦得这样。
大太太你发福了"
肥了"
娇小的大奶奶现在胖得圆滚滚的,十足是个官太太"
这才是个福太太的样子"
你福气呃,你好。
可怎么娇滴滴起来了?怎么搞的?"
亲戚们早已诊断她的病是吃菜太碱,吃出来的,和她儿子长不高是一个缘故。
她家的菜出名的碱,据说是为了省菜,其实也很少有人尝到。
家里有事总是叫北方馆子的特价酒席,才八块钱一桌。
平常从来不留人吃饭,只有她过生日那天有一桌点心,大家如果刚巧赶上了,就被让到外间坐席。
她站在大红桌布前面,逐个分布粗糙的寿桃,眼睛严厉地钉在自己筷子头上,不望着人,不管是大人小孩子。
她不能不给,他们也不能不吃。
今年过年,她留下几个女眷打牌。
她那天精神还好。
玉熹少奶奶进来回话,又出去了"
你不要看我们少奶奶死板板的那样子,"
她在牌桌上说,"
她一看见玉熹就要去上马桶"
大家笑了一阵,笑得有点心不定。
她为了证明这句话,又讲了些儿子媳妇的秘密,博得不少笑声"
这话我怎么知道的?我也管不到他们床上。
不过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男人家嘴敞,到了一起,什么都当笑话讲,他们真不管了。
想想从前老太太那时候,我们回到房里去吃饭,回来头发稍微毛了点都要骂,当你们夫妻俩吃了饭睡中觉。
'什么都肯,只顾讨男人的喜欢,'这话不光是婆婆讲,大家都常这样批评人。
男人不喜欢,又是你不对。
那时候我们都说冤枉死了,其实也是,只顾讨他喜欢,叫他看不起,喜欢也不长久。
这是从前,现在是……真是我们听都没听见过。
还说'我们这样的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