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往事》
或许这是印度导演给奥斯卡白人评委的一张安慰券。
这是被炒得很厉害的一部作品,是2001年奥斯卡外语提名。这是为什么即便票价昂贵也把我吸引进电影院的一个原因。不知道将来的影碟会怎么样,电影院中的效果不错。
中国早几年有一部搞笑片《京都球侠》,其中的演员我记得有陈佩斯等,一帮中国的爷们和外国人比赛足球,最终国人获胜。我们完全可以说这部影片是对于那个影片的抄袭,不过人家抄袭的起点比较高,所以就可得外语片提名。但是这次他们不比足球,这次比板球,对手依然是100年前的万人恨英国人。印度人导演的影片,不用说最后的赢家也应当是印度人。
我喜欢那个领头的印度小伙子,人帅,又勇敢,足智多谋有情感,怪不得印度和英国女人都暗恋他呢。
因为在电影院里,音乐效果不错,画面讲究美观,偶尔会让我觉得是不是中国的张艺谋到了印度去拓展事业,大红大紫,场面壮观。电影的长度据说原版是4个小时,我看的是2个多小时。
这个影片总体还行,但是觉得还是有哪些地方没有彻底到位。到哪个位?一般欣赏西方影片的位。那是我习惯采用的标准。
一般来说,西方影片不明显提倡民族主题,即使是借助民族题材的时候,也只是为了展现其普世价值。
不过,看来这个印度导演已经顾及到白人无情的眼睛,所以大大削弱了民族情绪,并且安排了许多西方人的理性客观表现。比如,尽管主要反面角色是那个英国上尉,但是却安排了他妹妹是个拨乱反正的正义天使。她不顾哥哥的前途和哥哥的一再劝阻,多次跑到对方的阵营去教印度人怎样打板球,可以说最终没有这个英国女人印度人是无法胜利的。在赌金很重、生死攸关的比赛场上,假如裁判具有哪怕一点的民族私心,英国都可以获胜,但那些英国裁判铁面无私。印度人在比赛中出乱招,英国裁判说这些比赛规则中没有明令禁止只能由着印度人胡来也就算了,最后一球大家都认定是英国人赢了,没有任何人有异议,印度人已经在懊丧流泪了,但裁判突然说,英国人获得的那个球不能算,必须重新来!这就是西方的绅士风度,这也是西方人随时随地“价值无涉”的理性典范,说白了西方人就是具有遵守游戏规则的理性传统。由受压迫的殖民地这样从容承认殖民者的一个优点,有一种震撼的感觉。
一个主题明显是反殖民的影片,却又这样明确地对西方文化作出一定的赞许姿态,或许这是英国人曾经留给印度人的印象,也或许这是印度导演给奥斯卡白人评委的一张安慰券。无论如何,从那个印度农民电影主角布万的身上,我们还是感受到了导演对于民族的期盼:理性、纪律和宽容。其实体育的社会作用或许就在于可以大规模地训练一个民族理性和有组织有纪律性——这其实是现代化的要求。从这个影片处处感到一个理性的印度和一个心态复杂的印度导演。
把话题回到最初:这个影片还没有彻底到位。仅止于反思阶段,没有提升到更高更深的层次,思想上没有刺痛感,所以说没有到位,距离完美还差一点点。深刻的未必是艰涩的,不要混为一谈。
不让印度电影又唱又跳,那可办不到。不知道谁向印度电影界透露了外国人对他们歌舞泛滥的看法,最近好几部印度影片中都显示出他们对于歌舞的极大克制,以至于看起来不太像印度电影了,不知道是应该遗憾还是称赞。看来民族的不全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