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我的数字化记忆

自序:我的数字化记忆

我们处在一个被娱乐化了的时代。每天习惯了在报纸、电视和网站上看娱乐新闻来放松神经;各类商品上都有一个明星广告,引导大众尽情消费;流行音乐、热门电影、偶像电视剧无处不在;我们随意谈论成龙李连杰张曼玉刘德华,好象在说自家隔壁的邻居。当我们被娱乐文化所包围的时候,却完全没有意识到,那其实是和自己的生活非常不同的另外一个圈子。那么——“娱乐圈”是一个什么样的圈子?100个人100种答案。站在外面看热闹的人很难说清楚,而真正了解情况的圈内人却往往懒得说。幸亏这两者之间有“娱记”的存在。记者是一个神奇的职业,就好象是连接两个听筒之间的一段导线,即使有人在说,也有人想听,却必须有一段质地优良、工作敬业的导线来传递信息。做“娱记”前后有7年,我曾经是一段勤奋而努力的导线,向大众传递着各种各样的娱乐新闻。但是我发现,并非所有我亲身经历和看到的事情都可以被人们所知——那些在新闻背后出现的人和事转瞬即逝,没有机会被记录和发表,但是却比新闻本身更具有价值和令人回味。这时候,大家所能看到的娱乐明星和事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表象。在一个“娱记”的眼睛里,明星并不会因为名声响亮而格外可爱,同时,在娱乐圈边缘奋斗的小人物也不会因为身份低微而丧失自我。大明星的小故事、小人物的大梦想,这是娱乐圈耐人寻味的细节和生生不息的原因。大家已经习惯了用“娱乐”心态去看待娱乐圈中的一切。其实娱乐圈本身并不轻松,这里更是一个需要努力工作和把握机会的地方,放任自己的结果是被人遗忘。做为一个记录和观察者,我有幸经历了娱乐圈中一些风光无限的场景,也目睹了一些潮起潮落的转折,从而增加了很多对娱乐圈切身的观察心得。而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娱乐圈还是我自己,同样在经历成长和变化。现在,这些没有能够成为新闻的人和事都清晰地停留在我的记忆中。我愿意把它如实讲述给每一个对娱乐圈、娱乐明星或是娱乐文化感兴趣的人——这并不是关于娱乐圈“黑幕”或“**”的揭发,这只是一个“娱记”7年之中真实的发现和沉淀。我这段关于娱乐圈的记忆和数字有关。1996年6月25日,我还是1个大学在校生的时候,就开始了作为1名娱乐记者的生活。我的第1个采访对象曾经是我12岁时的偶像,他的名字叫费翔。为了这次采访顺利进行,我3番5次地查阅资料,精心准备了10个问题。2天之后的晚上6点30分,当我准时到达贵宾楼饭店0811房间门口的时候,我的心跳差不多有每分钟120下,2只手心也在出汗。轻轻敲了3下房门,不到5秒钟,那张熟悉的脸就带着笑容出现在眼前。2002年9月30日,我离开了工作4年多的杂志社,也告别了我的“娱记”生涯。在这前后7年零3个月的时间里,作为投身在5光10色的娱乐圈中的1份子,我经历了自己生命中很重要的1段日子。在这2600多天里,我的工作环境从报社到杂志社,先后采访过372个人,其中有3/4部分是娱乐圈的从业人员。他们中既有1线明星也有3流导演,既有光芒4射的4大天王也有为1日3餐发愁的临时演员,台前幕后3教9流、千姿百态。这段经历让我了解到——娱乐圈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它包含了太多的层次。7年的时间不算短,但是也并不漫长,我从没想过要为自己的这段经历做点什么——在我这个年龄就写“回忆录”是可笑的,而且我不是名人,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也许没人捧场。但是,做为一个曾经的“娱记”,我可以把自己这段关于娱乐圈的数字化记忆与大家分享,它本身起伏跌宕、新鲜庞杂、引人入胜,因为真实所以动人。希望我们都可以从这段记忆里得到一些启发。感谢这7年。感谢在做“娱记”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每一个难忘的日子。感谢让我成长的一切:这个永远充满活力的娱乐圈,和那些摘掉了光环的明星们。感谢和我分享这段记忆的你们每一个人。此书献给我远在美国的72岁的母亲和76岁的父亲,以及其他所有可爱的家人。同时谢谢出版社及我的策划人王子居女士、特约编辑曾少立先生,和所有关心我的朋友们。于蕾2003年11月18日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我动了娱乐圈――一个娱记亲历的娱乐事件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我动了娱乐圈――一个娱记亲历的娱乐事件
上一章下一章

自序:我的数字化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