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竞选组织的比较
在选举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一个有效的竞选组织常常会“塑造出”一位总统;反过来说也一样,每一位当选的总统背后都有一个强力有效的竞选组织。一个有效的竞选组织一般都有以下一些特点:竞选人员之间齐心协力、不“争风吃醋”;“知彼知己”,对自己的候选人及对手的候选人了若指掌,能设计出有效的政治广告,抬高自己的候选人,贬低对手;统一管理信息,对于来自对手负面的攻击性的言论能在第一时间及时反驳,不让“流言”满天飞;最重要的是对于总统候选人的竞选主题、竞选日程、竞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总统候选人的精力、金钱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让更多的选民了解候选人的正面主张,使候选人在民意调查中的支持率不断增加或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从近些年的历史来看,民主党的竞选组织虽然在手段的创新上可能比共和党的竞选组织要多,但在竞选组织内部管理上常常不如共和党的竞选组织,出现这种现象也可能与两党的风格有关:民主党过于强调民主化管理,而共和党倾向于等级化管理,强调权威。在2000年的大选中,这一特点反映得极为明显:戈尔的竞选组织不时爆出内部管理紊乱、竞选人员“来来往往、出出进进”的新闻,而小布什的竞选组织里则都是忠诚的朋友,其中尤以竞选组织主席唐纳德?埃文斯(现为布什的商务部长)、竞选战略家卡尔?罗夫(现为布什的高级顾问)、公关主任卡伦?休斯(曾任布什内阁的媒体顾问)组成的奥斯汀“铁三角”有名。估计布什连任的竞选组织还会是原班人马(卡伦?休斯已表示要在夏天回去帮助布什,身为商务部长的埃文斯可能走不开)。从现在的情况看,克里的竞选组织似乎有点儿像戈尔的那种架式。4月份传出的消息说,克里班子的媒体顾问发生争执,预选中的得力顾问、原竞选经理吉姆?乔丹雇用的吉姆?马戈里斯(来自GMMB咨询公司)走人,而亲近克里现任竞选经理卡希尔的鲍勃?施拉姆(来自施拉姆?迪万?多尼龙咨询公司)成了最大的获益者。我个人觉得这是克里竞选班子的一大失误!竞选班子不团结,临时“换将”会使主人受伤害!克里竞选策略的另一个失误是将爱德华?肯尼迪当作一个宝贝,却不知道肯尼迪是双刃剑,既可以增加民主党基础选民的投票率,又可能使游离选民害怕!克里的班子希望爱德华?肯尼迪能帮助克里得到俄亥俄州、密苏里州和佛罗里达州,他们以为肯尼迪在就业和医疗照顾问题上的观点很受欢迎!如果说,克里在预选中选情告急时他还能找人“救场”;在正式选举中如果选情出现危急时他能找谁?克林顿似乎应该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克林顿是公认的“最佳竞选运动员”),可以充当克里的撒手锏!然而,考虑到克林顿名气和张扬的风格,克里的竞选班子可能不敢用他!更何况,原定于6月份出版的克林顿自传已经让克里的竞选班子深受困扰,担心克林顿的签名售书会吸引媒体眼球,从而分散了选民的注意力,抢了不久后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胜出的克里的镜头。克里的竞选组织真应该好好想想如何有效而又可控地利用“克林顿”这一竞选的有效武器(想想看,在2000年希拉里竞选纽约州参议员时,克林顿的站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克里的竞选组织还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允许他在佛州筹款时说,外国领导人支持他,希望他当选。他不知道这也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第一,愿望不等于现实;第二,投票的不是外国领导人,而是美国人;第三,美国人有强烈的民族主义,他们不大可能受外国人的看法的影响。这充分表明克里太不了解当代美国社会,太脱离人民群众,太高高在上。外国人越支持他,越使他看起来像代表外国的领导人,越容易引起美国人的反感。3月2日,当克里刚刚赢得“超级星期二”的预选、锁定胜局时,英国的《金融时报》就在3月3日的一篇评论中表示:欧洲人希望克里打败布什。在欧洲人眼里,布什经常被描绘成“魔鬼”,“失去理性的好战分子”,“对盟友不屑一顾”,而且“非常愚蠢,经常受一些特殊利益集团的驱使和奴役”。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出身于外交官家庭、在瑞士上过学、会讲法语的克里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他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18年的任职经历使他在国际事务方面有经验,会更加理性地看问题,认识到国际事务的复杂性。他们认为,如果克里当选,对修复大西洋联盟关系有益无害。如果布什获得连任,他们对于美欧关系不抱幻想。他们把美欧关系的改善放在2005年:希拉克私下表示,除非美国发生政权更替,否则法美关系不会有什么变化;被美国视为“拉拢对象”的施罗德也对布什不抱好感,支持伊拉克战争的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在1月公开表示:欧洲人不喜欢布什,并在3月份西班牙的大选中失败。连与布什“并肩战斗”的英国首相布莱尔也婉转地表示他更希望克里上台。领导人如此,老百姓如何呢?2003年《国际先驱论坛报》对法国、德国、英国和意大利人作的调查表明:70%以上的欧洲人认为布什的外交政策只考虑美国的利益而不考虑欧洲的利益。然而,欧洲人的倾向与美国的倾向并不重合。因此,欧洲的“反布之声”对美国大选不会起到很大影响。2000年大选时,欧洲也是一边倒地支持戈尔,结果布什还是入主白宫了。然而,即使是一个良好的竞选组织也不能违抗现实。有时形势的发展超过了候选人可以掌控的地步,如1968年反战运动的高涨使在职总统约翰逊不得不宣布放弃竞选连任;1980年的伊朗人质危机使卡特的竞选连任组织徒叹奈何,他们也知道要“将狼挡在门外”,然而“狼”还是进来了。在飞速发展的形势面前,无论政治广告如何把卡特塑造成一位强有力的领导人,选民还是不相信卡特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因为新闻里全是人质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