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该死了吗?(4)

35岁该死了吗?(4)

付蓓:比如说《精品购物指南》、《经济观察报》等等,每一期都要登一些MBA教育离我们有多远的文章,好像在大众看来,MBA跟现实世界离得太远了。我刚读MBA时,特别自豪地跟每个人说我在读MBA。但是很多人看我的眼神并不像我想像的那么憧憬,好像觉得读MBA是没有办法的一种选择。来读书的人很多已经很优秀,他并不是完全追求一种利益,很多是追求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我觉得能够放弃自己原来很好的职业,选择来读书的人肯定都是能够对企业创造价值的人。不要把大家看得太势利了,每个人心里都有除了经济之外的其他动力。李凌:国外的一些MBA他们入校很多都是为了改变自己的职业生涯,我不太清楚是不是他们毕业后就能做到,但我感觉现在在国内还做不到,根本不像你想像的那样,并不是说我读了MBA就可以改变我的职业方向。付蓓:很多人在来这里之前都觉得自己很出类拔萃,但是到了这个班以后,都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还有很多比你更优秀的人。这在我原来的职业生涯中很少碰到,所以除了知识的补充以外,对我来说也是挫折教育。人的一生不能太顺利,尤其是在35岁之前,如果在这之前你没有经过跟各行各业的人接触和磨炼,以后有挫折会很麻烦,所以这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周晓明:三十来岁了,到了这个年龄自己还要保持对人生不断地追求,不可能去做一些与你的道德观念相悖的事情。陈屹:孤独吗?周晓明:没错,别人会觉得你挺傻的,不会理解你。到了35岁以后,公司可能因为市场的因素就真的不行了,可能你真的就要回家了,那时候你怎么办?可能那时候才会真正知道什么叫高不成低不就。社会上这种情况肯定是有的,原先的公司很好,他可能想换个更好的,结果越换越差。新公司无论是在薪酬上、环境上,还是企业文化上都不适应,再换可能还要更差,到那时候再想回到原来,那是不可能的。抉择,是对今天的挑战,放弃,也许又是明天的遗憾。人生的路就是这样起伏不断。35岁是出现反差的时候,也是对你综合素质的真实检验。周晓明对“35岁现象”这样说:30岁时开始困惑,来之前觉得目的挺明确的,学起来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岁数,不知道自己将来该干什么。像美国摩根斯坦利要雇用的是比较年轻的人,因为工作辛苦,一天可能只睡五六个小时,要靠体力挺下来。来MBA读书把工作辞了。其实这也不是我们年龄的错误,但是现在国内的很多企业都要35岁以下的,也许是跟所有的单位都要招研究生博士生一样,都是在跟风。反正35岁已经是一个坎儿了,会觉得可能更世故了,可能更不容易学东西了,可能家庭负担更重了。我**毕业之后直接进摩托罗拉工作了4年,然后考研究生上了天津财经学院的国际金融专业,跳级两年就毕业了,进了华夏银行的总行。如果问我对两个不同环境有什么看法,摩托罗拉讲的是诚信,即使年底的时候收到供应商的礼物,他们都会交上去,年终作为奖品,大家去抽。在摩托罗拉是不能打私人电话的。摩托罗拉和另外一家公司在某地争一个项目,项目负责人提出要一些合同之外的东西,摩托罗拉拒绝了;另外一家公司给了,后来这个项目就被其他公司拿走了。虽然生意上失败,但是他们当时一直很骄傲的就是摩托罗拉宁愿不做一个两亿美元的项目也不改变公司做事的原则。人在这个阶段开始想一些超越金钱和地位的事情。当时在摩托罗拉拿的钱也不少,将来的发展前途也挺好。他一直都在做思想斗争,是继续学习深造还是保持现状,因为上了研究生之后你将来也可能就那么回事。1998年7月1日,纪念《**宣言》诞生150周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帮他下了决心。马克思毕业时完全可以选择一个很有钱的工作,但他最后选择了清贫一生的事业,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劳苦大众,为他们服务。而立之年,周晓明入了党。摩托罗拉是第一个建立党委的外商独资企业,很多外企都不赞成入党。当时的老板还是台湾人,他非常赞成入党。有一次要建立党委,他问谁是党员举手。一举手他才发现,所有的**员都是他这个公司里边主管级别以上的经理、留学生、研究生等人,都是公司里的精英。而且他发现这些人干活从来都是不错的,很少偷奸耍滑,而他作为半导体厂的党支部书记,还在生产线上发展了两名工人,都是特别优秀的工人。党员活动历来是下班之后一起去传达文件精神,进行学习什么的,不会影响工作,而且作为党员,他们做得一定要比其他的工人好很多才行。在大学里他没有入党,但是在外资企业里入了党,他觉得这是令他自豪的事情。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商务精英众生相:因缘际会-走进EMBA(选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中国商务精英众生相:因缘际会-走进EMBA(选载)
上一章下一章

35岁该死了吗?(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