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序:《SOHO小报》/潘石屹

《那一年》序:《SOHO小报》/潘石屹

SOHO小报的前身是现代城的客户通讯,买了房子的客户总是很关心他的房子的工程进展,我们每月用客户通讯的方式,和这些客户建立起了联系。

办一办就落入了俗套,没有任何新意,买房子的客户也陆续地搬进了自己的新房子。

一次我和一个客户朋友吃饭,他说每次寄去的客户通讯他都不打开信封直接扔到垃圾筒里面,我听了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决定停办客户通讯,停了几期,有许多客户打电话问出什么事了,为什么不给他寄客户通讯,看来还得办下去。

我们改了个主意,不要老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打转转,也不要老给自己的公司做广告,也不要老是自己公司奖励、提拔,领导的讲话,受某某领导的接见,你自己觉得是大事,别人并不关心。

恢复客户通讯的时候,正好是2000年初,当时的背景做IT的人总认为网络可以改变整个世界,各行各业都在去迎合,都在想办法与网络接轨,家电、出版,无一行业可以例外。

房地产行业为了赶这个时髦,也提出来了许多说法,如智能化家居,宽带入户,翻开当时的报纸看那些房地产广告,就一目了然了。

我们在想,这可能不是一个最好的结合,网络时代和建筑房地产行业的结合,也不是这样简单的一个宽带入户,因为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改变了我们人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的房子应该跟着变,我们所建的房子的本质是空间,所改变的应该是空间。

于是,我们就提出了SOHO的想法。

当时在社会上一片批判声,有一些媒体哗众取宠,有一些竞争对手恶意攻击,为了让我们自己的员工相信他,理解他,我们把公司的员工组织起来学习,把客户通讯也改成了《SOHO小报》。

《SOHO小报》就这样诞生了,我的观点一贯是知难行易,先要把问题想明白,才好去做,如果是问题想不明白,去做的话,是白浪费时间,所以《SOHO小报》更注重的是知,更注重的是思想的东西。

它是完全非商业的,渐渐成了一个讨论城市文化的平台。

《SOHO小报》联络了许多中国当代有想法、有思想的人来写文章,这里每期都集中了一些有份量的思想和言论,使大家在热热闹闹的商业社会中能安静下来,听一听真正有见地的的声音。

《SOHO小报》越办越火,越来越受欢迎,每天我们都得到朋友写来的信,打的电话,要求给他们寄,也经常能够收到一些读者朋友给我们寄来的小礼物、土特产。

每收到这些礼物时,我们都很高兴,我的助手许洋建议,是不是可以公开发行,我想我们还是应该把精力放在盖房子上。

《SOHO小报》控制在一定的发行量,不要做大,不要公开发行,因为目前杂志的产权还不是非常的清楚,还是有法律风险的。

所以许多写信、打电话,发E—MAIL,要求寄小报的朋友一时难以满足,今天我们出这本书,把一些优秀作家的好文章汇集起来,也是满足大家要求的一个办法。

我本人的语文水平很差,上个月买了一个中学语文课本的光盘,听上面朗诵古文,我才知道我小时候老师讲古文都是用我们当地的土话,和普通话讲的差距很大。

我才知道我的语文水平也就是小学刚毕业的水平吧。

自从开办《SOHO小报》,每期许洋总是催我写一小段文章,我的语文水平也有了提高。

感谢《SOHO小报》对我的鞭策。

感谢所有在《SOHO小报》中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思想和文字的作家,学者和专业人士。

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的作品。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SOHO小报》文章选集――那一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SOHO小报》文章选集――那一年
上一章下一章

《那一年》序:《SOHO小报》/潘石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