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我们在路上,我们眺望故乡/严平

三峡:我们在路上,我们眺望故乡/严平

——一个三峡人用莱卡镜头为自己的情绪和故土作最后的见证严平,光明书架总策划,1961年生,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其策划操作的《世界文明史》(11卷)、《西学基本经典》(100种)和《生存手册》等图书已成为书业标志性产品。缘起离2003年春节还有20天,我突发奇想,到三峡走走。三峡,我回忆了一下,来回走过8次,算是很熟悉了。现在想来,真是很陌生,很多景点我都未去过。我也算是一个三峡人了,现在大水要彻底改变她的面貌,很多地方要淹,很多人要走,很多儿时的记忆也将随大坝的蓄水永沉江底。2003年1月21日至29日,我开车遍行三峡沿江的几个城市,一路看、拍、感受,一路寻找我对老城的印象。拍片3000多张,但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再现了我少年时路过这些城的印象。大多数都变成了对那些触目惊心的场景的记录。我说的场景是我在别处也可能你在别处绝对见不到的。我只希望我是一名目击者,出一本类似我一直想推出的书:《咔嚓!合众社报道世界》(FLASH!COVERTHEWORLD)。后来回到北京,照片冲出来了。天天看着照片,或者说,天天面对着照片上的情景,照片上的人,照片上的江,寝食不安起来。后来,我想我得说点什么了。后来,觉得缺了点什么,又去了一趟三峡,重点去了巴东,我阔别了二十年的老家。一前一后,共拍了6000多张底片。这些底片,连同零星的文字,我想,也许能够说明一些东西。平生我一直想做两件事:一是像卡帕或布列松那样为历史记录下一些东西;二是讲故事,动听而又完整,却不失其真实。这两点是我所能想象到的最高境界。但是我不能够。讲故事我口吃,作记者我又不在场。所以,我只能用残缺不全的图片、残缺不全的文字连同残缺不全的记忆构成一幅残缺不全的三峡。残缺不全的三峡已经存在于很多人的心里。关于我一个人的江,一个人的城。祖籍湖北巴东,生于重庆井口,7岁时随父母移居长寿县的黄桷岩,一个离县城很远,到现在还只有土路的地方。我在那个地方的农村小学读了四年书,在厂里的子弟中学读了两年,然后又从很偏僻的离县城20多公里的地方转到县城读高中。那时候唯一的爱好是看小说,钓鱼。我记得每个周末都出去,一般要走4个小时的路,到一个叫文兴水库的地方。我生长在一个军人家庭,自小孤僻,常一个人到长江的支流龙溪河边,望着江水发呆。后来读长寿第二中学,仍禁闭心灵,过着与世隔绝般的生活,只不过仍得要受着父亲的高压和同学的欺侮。那时候总感觉有很多委屈需要倾诉,长寿新桥下的江边就是很好的地方。当船过掀起浪头,我也把我的心宣泄出来。我时常想象着自己就是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或杰克·伦敦笔下的流浪者和他漂泊的独木舟,有时候又幻想着自己是聂鲁达诗集里的流亡者:“经过漫漫黑夜,尝遍各种生活/从泪滴到纸张,从一种服装到另一种服装/我在那些受压迫的日子里流亡/避开警察的追踪/在透明的夜,在寂寞的繁星下/我走过许多城市,森林,农庄,港口……从崎岖的道路和黑暗中,我一无所知地被带到了/那光亮的门口,那属于我的/小小的星形的标记/那豺狼还没有吞没的/在树林里的一小块面包皮。”1986年的夏天,一个固执的青年在偏僻的小厂做了8年电工,并且在与父亲争执多年之后,背一个挎包,只身离开家乡,在湘潭3年,武汉1年,最后移居北京。现在屈指一算,也有17年了。北京,无论她热情还是冷漠,我几乎都要将她认作家乡了。直到最近,直到水要淹没我曾经住过的城,我才猛然惊醒,才想,我该去看看了。六月,我的城将永沉水底。而我滔滔的江,我的像恋人一样向我喋喋不休的江,将成为一汪平静的湖,不再向我耳语。因为此,才有了这本书,和书中以一个人的眼光重新见到的城市。关于家园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老人在路灯下找东西。一个过路的人问他,说你能肯定你的东西是在这个地方丢的吗。那个老人说,不能,但这里是我唯一能看得见的地方,因为这里有光。由于这段故事,我开始学习哲学。15年前读到诺瓦利斯(Novalis)的一句话,当时这句话对我的影响有如电击:DiePhilosophieisteigentlicheHeimwehtriebüberallzuHausenzusein.(哲学原本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家园。)这便是哲人所说的怀乡病(Nostalgie),怀乡意识。我们一生忙碌,不停地吸取知识的养料,只是为了“寻找家园”,为了“使自己处于家中”。在家中,有真理,有善、友谊和幸福。但若不在家中呢?但若你到此地,见不到你的家呢?而且永远也见不到你的家呢?水仍在流。这次,家真的不再有了。家在新城,在一个我们陌生得不能再陌生的地方。巴东三日我的记忆时断时续。听父亲说,他小时从野三关走到县城考学校,未考上便在半路上被抓丁抓走了。加入国民党,又加入**,这期间的过程他从未说起过。我和弟弟私下猜测,说父亲要不是被俘,就是投诚,但被俘的可能性更大。父亲为人粗放,但又极其谨慎,这种矛盾人格加上其富农成份使他一辈子平平安安,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的级别:在部队时二颗星,副连级,转业到地方的二十几年一直是一个车间主任,科级。我父亲好酒,喝完后就红着眼揍我们兄弟俩。我小时喝醪糟就醉,但18岁那年,我跟我父亲第一次回老家,查出我的家谱,我是世字辈,应叫严世平。此外还有一个重大收获,知道了我爷爷是开酒坊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喝酒成了我每天必备的功课。其实,我心里很清楚,并非我爷爷,而是我自己单身汉的日子过得太久了的缘故。一个三峡人和他的梦本是巴人的城,峡区人的城,现在却变成了一个人的城,一个空城。我环顾左右,里面鬼影幢幢,浑浊的江水正漫过它的头顶。25年前,我18岁,未知家世,也从未到过此地,只把自己当成路人,当成诗人笔下印度王子的出游,为了多领悟一点人生。没想到25年后的今天,我又行进在三峡的路上。这次不是寻访,不是探幽。当峡区大多数人正欢天喜地进入新居的时候,我还在路上。而我的心,我的存照,将成为这个城最后的守护,尽管它抵挡不住即将到达135米水位线的缓缓上升的江水。我已计划好再去三峡。但下一次,我不是去看三峡,是去看一个新的水库,新的湖,时间定在九月。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SOHO小报》文章选集――那一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SOHO小报》文章选集――那一年
上一章下一章

三峡:我们在路上,我们眺望故乡/严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