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有多大,书就有多大/<b>…

世界有多大,书就有多大/<b>…

对话人:宋文京对话地点:雕刻时光咖啡屋对话时间:2003年6月30日下午5:00宋文京,《中华图书报--书评周刊》主编SOHO小报:我们从你的职业开始吧,作为《中华图书报――书评周刊》的主编,你怎么评价这些年中国图书的质量和走向?宋文京:如果以十年为期,我觉得有这么几个趋势:一是内容层面更加多元化,市场划分也更加专业细化。去年出版新书超过了14万种,码洋突破800亿元人民币。而各种层次的图书也都空前繁荣,我的概括就是:思想的更思想;学术的更学术;市场的更市场;生活的更生活。尽管我们在书店可能看到生活的软性图书比较多,但也正是这些年出版了一些硬朗的像《柏拉图全集》、《维特根斯坦全集》这样的大部头著作。二是在节奏上和国际接轨,今年恰好是我们和世界版权组织签订“伯尔尼公约”十周年,那么这十年我们的进口图书质量大大提高,比如即将出版的《哈里波特(五)》、希拉里的《活着的历史》等等,基本上和国际同步。最后一点是书的形式感更加考究,十年前的书用今天的眼光看更像是印刷品而不是书,今天从开本、设计、印刷工艺上和港台、韩国甚至日本的书比较已经差别不大了。今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流行一个段子叫“本本特型、页页蒙肯(一种纸张)、遍地UV(一种印刷工艺)、面面起凸”,说的就是这种现象。最后一个现象就是书的出版更趋于平民化,过去只有专家学者才能出书,现在可能出书人就是“隔壁家的老王”,书的殿堂感神圣感在弱化。SOHO小报:那么这些年书的出版和流行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或者读者群体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宋文京:应该是完全同步的,这十年我们社会流行文化和思潮都可以在书里得到记录和反映。前不久我们做过一个选题,叫做“世界有多大,书页就有多大”。这有两个含义,一方面书可以覆盖到方方面面,各个角落,像《中华大藏经》、《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等等;另一方面,这些年都市的发展变化培育了许多新兴的阶层和亚文化人群,比如近些年成长起来并日益壮大的职业经理人群,比如各种族类,像SOHO族、DIY族、BOBO族等等,他们的出现都刺激了相应的图书市场。最近增势最猛的三类图书分别为人物传记、财经类书和计算机图书,就与这类读者群的旺盛的阅读需求有关。而且还出现了许多门类很怪的书籍,比如几米的绘本,说不清题材,既不是漫画插图,又不是诗歌、散文,用中图分类法很难给他归类,但是他的确迎合了城市中的飘一族口味;再如城市环保主义者的出现导致了《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热销,这在前些年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另外,都市人欣赏口味的趋同也促进了畅销书的市场概念,比如近期大家都在等待杨绛的《我们仨》,比如冯晓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首印数就突破了30万。SOHO小报:你刚才讲的现象是读者需求刺激了书的出版,有没有书对读者或者社会产生反作用反刺激的例子呢?宋文京:当然也有,但这方面更多是限于传播功能,比如顾准和王小波,如果没有《顾准文集》和《我的精神家园》等一批书,人们很难如此广泛地了解这两个人。包括我们国人对德里达、哈耶克的认识也都是通过书来实现的。SOHO小报:我想我讲的反作用还不仅仅是传播,而是一种更加深刻的影响,或者说能够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的书现在还有没有呢?宋文京:如今图书同许多行业一样,呈现的是一种多中心主义的现象,万众瞩目的书很少了,因而轰动效应几乎看不到了。即便是发行量很大的畅销书,人们的关注度也是在短时间热销后兴趣迅速下降,换句话说,现在书的周期更短,档期更强,经典的、聚焦的感觉越来越弱,浮泛的、泡沫的感觉越来越强。SOHO小报:其实这可能也是书和社会互动的一种写照,我们很难说清是因为社会浮躁导致了浮躁的图书,还是书的浮躁影响了社会思潮。宋文京:对,两者很难分清,就像鸡和蛋的关系一样。SOHO小报:说到这儿我们换个角度,从读者需求角度来分析,我发现各大书店排行榜中心理励志的书占了很大比例,这是不是表现为人们阅读更注重实用性?宋文京:很简单,这也是当前社会需求的表现。这类书的选题可以很简单,很具体,比如我刚刚看到的一本《睡眠忠告》,就是告诉你怎么提高睡眠质量,这类书的出现受港台日韩影响比较大,好的一面是它关注了人的方方面面,对都市人的工作压力、人际竞争、感情困扰都起了减压阀的作用,缺点是选题泛滥,也很浮躁。现在书的功能性更加丰富立体了,已经从过去单纯的教化作用更加放大到工具作用、娱乐作用、消费作用等等。有看书就是为了求爱的,就是为了缓解心情的,甚至看书就是为了打发无聊时光的等等。SOHO小报:最后这个问题可能是我们今天最想探讨的,就是读书对人的精神建设作用是在扩大还是萎缩?或者说你感觉近年来人们对读书的需求是不是存在着一种从功利实用到精神建设的回归呢?宋文京:的确读书对人来说可以有两种用途,一种是有用的,就是你说的功利实用;另一种是有“无用之用”,比如陶冶情操、塑造心灵、丰富精神等等。单就后一部分人来说,简单说回归现象可能有点笼统,实际上这部分人有增有减,我的感觉是这个阵地还在那儿。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在都市的职业人士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成长为公共知识分子,他们的身份不是学者专家,但是他们是在某一个领域发言的,比如你们的潘总,这部分人我相信平时是大量读书的,而且他们读书的目的不是直接的功利实用,他们读书更多的是增加自己的无形资产,这就是我说的增的那部分群体。我相信人们在追求经济目的、仕途目的之后对书还会有一种需求,因为人总需要一个精神家园,总要有一个内心归宿。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SOHO小报》文章选集――那一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SOHO小报》文章选集――那一年
上一章下一章

世界有多大,书就有多大/<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