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在空谷中呐喊(1)

冯骥才:在空谷中呐喊(1)

冯骥才:当代作家,生于1942年,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雕花烟斗》和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在空谷中呐喊冯骥才愿意人家称他为“大冯”,据说这是当年他在天津男子篮球队时队友的称呼。那时候冯骥才高大威猛,身手矫健,出任中锋,能像迈克尔·乔丹那样拔地而起,进行空中大扣篮。当时的天津篮球队可不得了,相当于今天的甲级队,拿冠军。那时候冯骥才刚19岁,大冯这名字便透着激情,显得很体育。如今,冯骥才已60岁了,除了在篮球上的成就外,他已成了著名作家、著名画家、著名学者,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并兼任两本刊物《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的主编。在采访中我问:“这么多的头衔,您最愿意别人称您什么?”冯骥才一时没回答上来,吭哧了半天说:“还是叫我大冯吧!”望着他那已有的白发和眼角的皱纹,大冯这称呼别人可以,反正我不敢。他毕竟是我们的前辈,称他为“老冯”还可以,又显得不敬,称他为“冯老”,他又不干,那就称他为“冯老师”吧!城市文化保护比写一部小说更重要我问:“冯老师最近正忙什么呢?”我这纯粹是见面寒暄的问候没想到却引起了他极大感慨。冯骥才说:“忙,忙得要命,如果能‘克隆’自己,我恨不能再克隆出两个冯骥才来,一个去画画,一个去写小说,现在的我去进行城市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最近我有很多的小说灵感,我一直在克制自己,我不但没写小说也没有画画,现在的画都是96年以前画的。在国外搞了几次大的画展之后,从96年开始我把精力都投入到城市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上了。5年了,这方面的工作进行得很艰难,也很苦。对天津的老街和古建筑,5年拍了3万多张照片,请了100多个摄影家,全部都是我自己提供的经费。印成大画册,画册从市委书记、市长开始挨个送,一人一套,一千三百多块钱一套,写上‘这是你最珍爱的城市’。对城市的保护用了我相当大的精力,我也不知道今后还会用我多少精力,但我会坚持下去。我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国外的一些建筑师和文化组织的注意,他们主动和我联系,认为我做的事十分重要。我曾看到徐坤写的一篇文章,对我有很大鼓舞,徐坤讲在一个后现代的时期,媒体极为发达,知识分子不一定用传统的方式来表达。”在去年的12月份,天津有一条有600年历史的老街要拆了,冯骥才为这条老街奔波了3个多月。他先在当地报刊上发表文章呼吁,结果报社接到有关部门的通知,冯骥才的这类文章不能发了,连电视台也接到了这类通知。这时老街却在加紧拆,冯骥才急了,通过广播电台在别的节目中,穿插一段继续呼吁。仅有呼吁是不够的,冯骥才觉得该是行动的时候了。这时,冯骥才想到了邮局,通过邮局发明信片。天津市有3万多邮迷。这条即将被拆的街叫故义街,比北京的大栅栏还早,当年北京的大栅栏都是学的天津的故义街。冯骥才以故义街为画面通过邮局出了一套明信片,共印了2千套,然后在一个广播节目报上登了一个小新闻,说冯骥才将在某日签名售明信片。到签名售明信片之日,冯骥才心里也没有谱,不知有无人来,带了1千套去试试。到现场一看,冯骥才大吃一惊,购明信片的人群顺着马路排成了长龙。“那天刚好牛群来找我。我对牛群说,牛弟,你来得正好,你帮我,咱俩一起签名,你签得快。”牛群笑眯眯地答应了,两人干了一上午,签了一千三百套。在签之前邮局局长讲话说,愿意和冯先生合作,愿意和文化合作,提高文化品位。冯骥才却醉翁之意不在酒,把邮局局长装在套儿里去了,在队伍前大讲保护故义街。冯骥才的讲话在老百姓中产生了共鸣,明信片售完后,老百姓便在故义街开始贴标语,写着“龙脉不能丢,古街不能拆”。“我当时成立了几个组,第一组录像,把整条街录下来;第二组拍照,当时拍了几千张照片;第三组专门录音,采访原居民,进行口述实录。”最后冯骥才连续两次在中央电视台电视新闻节目发表谈话,呼吁保护天津故义街。《光明日报》以头版头条位置发表冯骥才文章,大谈保护城市文化的重要性。这样,天津市政府压力很大,最后开会搞了一个保护性改造方案。  [返]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当代中国著名知识分子“自供状”――文化自白书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当代中国著名知识分子“自供状”――文化自白书
上一章下一章

冯骥才:在空谷中呐喊(1)

%